東涌:從河口聚落到歷史古城的時光之旅
河口聚落的起源與發展
東涌位於大嶼山北岸中央,因地處河口而得名「涌」。早在明朝的《粵大記》和《廣東海防匯覽》便已記錄東涌作為重要的海防據點。唐代已有先民在馬灣涌一帶聚居,逐漸形成小漁村。直到1990年代赤鱲角機場興建,東涌才由傳統漁村蛻變為新市鎮。即便如此,村落與古蹟依然保留著往昔的歷史印記。
馬灣涌與侯王宮
馬灣涌村位於今日逸東邨以北的東涌灣畔,依然保存不少傳統棚屋,讓人窺見昔日漁村的生活面貌。村內的侯王宮供奉宋末名將楊亮節,據說廟宇建於1765年,歷經多次重修,現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廟內懸掛的乾隆年間古鐘,是這段歷史最具說服力的見證。
東涌小炮台與東涌炮台
東涌的軍事設施彰顯了清代的海防戰略。1817年,清政府在石獅山山麓興建小炮台,以防範海盜與外敵。雖然炮台在歲月中只餘殘缺圍牆,但後來已被復修並列為法定古蹟。
另一處規模更大的東涌炮台,則建於1832年,是大鵬協右營的水師總部。炮台以巨型花崗岩築成,設有三道拱門,門額分別題上「接秀」、「聯庚」與「拱辰」。北門旁的小字清晰記錄建造年份與參與官員,歷史價值極高。炮台現時仍擺放六門古炮,部分鑄於嘉慶年間,雖並非專為此處而鑄,卻為古城增添厚重氛圍。
赤鱲角的考古與石廟
在機場填海前,赤鱲角是一座島嶼,曾是新石器時代居民的聚居地。唐代灰窰與元代鑄爐遺址顯示,當地曾以燒製蠔殼灰及冶鑄為生。島上建於1823年的天后石廟更是全港唯一以整體花崗岩建造的廟宇。隨著機場興建,石廟與部分居民遷往東涌黃龍坑,成為今日的赤鱲角新村石廟,繼續保存這段文化傳承。
行程建議:一趟古蹟串遊
東涌的古蹟分布集中,行山者可由市中心出發,先後探訪灰窰、東涌小炮台、馬灣涌村與侯王宮,再前往東涌炮台,最後走到赤鱲角新村石廟,全程約7.5公里,需時約兩小時。沿途大多是水泥路與村徑,行程難度不高,但能深度感受東涌從漁村、軍事重地到現代新市鎮的歷史脈絡。
結語:歷史與現代交錯的時空坐標
東涌不僅是大嶼山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香港珍貴的文化資源寶庫。從漁村遺風,到清代炮台,再到獨一無二的石廟,這片土地承載著數百年來的滄桑。遊走東涌,不只是一次地理上的旅程,更是一場歷史的回望,讓人重新認識這片與時並進的土地。
來源:https://www.oasistrek.com/tung_chung.php
專欄:綠洲Oasistr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