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礦業遺跡與山巒壯麗交織的巔峰
馬鞍之形的歷史印記
馬鞍山位於西貢與沙田交界,海拔702米,主峰為馬頭峰,副峰則是牛押山,兩峰並列,中間凹陷,宛如馬鞍,因而得名。《新安縣志》早於清代便已記錄其地形特色,更形容其「枕東洋,形如馬鞍」,道出它背靠大海、氣勢不凡。民間的《竹枝詞》亦曾記述遊人登山仰望時,如同置身「廣寒宮」般的超凡景致。
地質與「馬鞍三寶」
馬鞍山的岩層以火成岩和沉積岩為主,約一億年前因流紋岩脈入侵而形成巍峨山勢。獨特的地質孕育出「馬鞍三寶」:鐵礦、赤麂與杜鵑。
鐵礦自1906年起便有人開採,經歷日治時期與戰後大公洋行接手,最盛時有5,000人聚居於礦村,建有宿舍、學校和教堂,成為自給自足的小社區。直至1976年礦場因需求下降而關閉,今日部分礦洞外牆與教堂遺址已被列為法定歷史建築,並活化為「鞍山探索館」,讓人認識昔日的礦業史。
赤麂則是馬鞍山的代表動物之一,性情敏感,喜晝伏夜出,受驚時會發出犬吠聲,因此英文又名 barking deer。至於杜鵑花,每年三至四月在馬鞍山盛放,紅杜鵑、香港杜鵑等六種原生杜鵑齊聚,為山脊添上瑰麗色彩。
行程體驗:脊線上的挑戰
登山路線一般由恆安邨出發,經馬鞍山郊野公園燒烤場後轉上家樂徑,穿林攀至吊手岩。隨後經繩索輔助越過陡坡,抵達副峰牛押山,再沿兩旁皆為懸崖的山脊小心前行,最終登上馬鞍山主峰。
下山則循明顯山徑接回麥理浩徑,經昂平後下降至大水井,全程約9.5公里,需時四個半小時。途中雖然山徑崎嶇,時有浮沙碎石與險峻泥坡,但每登高一步,眼前的景致便更為遼闊壯麗。
山海壯景與人文氣息並存
馬鞍山的壯麗,不僅來自山脊的險峻與海灣的廣闊,亦來自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登山者能在山上俯瞰沙田與西貢一帶的山海交錯,回想昔日礦村的繁盛,體會這座山由地質、動植物、人文歷史共同塑造的多層意義。
交通與注意事項
起點可於各區乘巴士或小巴至馬鞍山恆安邨下車;終點則在大水井乘搭小巴3號返回西貢市中心。沿途並無補給或退出點,必須自備足夠食水與糧食。
需注意的是,路線上落差大,部分山坡斜度甚高且有碎石浮沙,雨天尤其危險。懼高者或缺乏行山經驗者並不建議前往,而繩索只作輔助,切勿完全依賴。
結語:險峻與壯麗並肩的巔峰體驗
馬鞍山是一條具挑戰性的登山路線,攀登過程驚險刺激,但回報則是無與倫比的景觀與歷史故事。走在山脊上,腳下是深谷,遠處是碧海與山巒,氣勢雄渾,令人難以忘懷。這座山不僅是自然奇觀,更是一段凝聚地質、礦業與文化的活歷史。
來源:https://www.oasistrek.com/ma_on_shan.php
專欄:綠洲Oasistr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