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會喝水?破解7個關於喝水的迷思
從「尿要透明」到「喝水能排毒」,這些觀念全錯了
喝水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許多人對喝水的認識卻充滿誤區。柏格醫生根據最新資料,逐一破解這些「看似健康」卻可能導致身體失衡的迷思。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電解質平衡產品
👉🏻:https://iherb.prf.hn/l/y8kGzvx/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迷思1:口渴才喝水太晚,代表身體已脫水
錯。口渴本身就是身體正常的訊號,表示需要補水。除非大腦出現病變、腫瘤或缺鹽導致血液過於稀釋,否則「口渴」就是身體在提醒你該喝水。
迷思2:尿液越透明越好
錯。正常尿液應呈淡稻草黃。若太透明,代表體液過度稀釋;若過深,可能反映肝臟代謝異常。尿液起泡則可能與腎功能或蛋白質攝取過高有關。
迷思3:多喝水會產生飽足感,有助減肥
錯。水並不會長時間留在胃裡,也不會幫助燃燒脂肪。減重效果來自減少含糖飲料,而非水本身。
迷思4:多喝水能排毒
錯。大部分毒素是脂溶性,儲存在脂肪細胞中,不會隨著喝水排出。單靠大量喝水無法達到「排毒」效果。
迷思5:喝越多水越能防止脫水
錯。身體需要的不只是水,還有電解質與鹽分。若過量飲水稀釋血鈉,會導致低鈉血症(Hyponatremia),出現頭痛、無力、腦水腫甚至昏迷。
例如:服用利尿劑又被要求多喝水,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電解質失衡。
迷思6:越多越好,喝越多越健康
錯。水量應視個人情況而定。天熱、運動、流汗、飲酒或做完桑拿後確實要多喝水,但過量飲水會造成腎臟負擔,並非「多多益善」。
迷思7:飯前大量喝水有助消化
錯。若有胃酸不足、脹氣或胃灼熱問題,飯前大量飲水反而會稀釋胃酸、影響消化。適量飲水可以,但不要過量。
喝水的實用建議
- 有腎結石者:每日約2.5公升水,有助避免尿液過濃。
- 痛風患者:可在水中加入少量小蘇打中和尿酸。
- 腎結石體質者:可加入檸檬水,檸檬酸鹽可減少草酸鈣結晶形成。
- 低碳或生酮飲食者:務必補充足夠海鹽,避免出現「生酮疲勞」。
另外,蔬菜本身含水量高(80–95%),肉類也有約60–65%水分,人體在燃燒脂肪時更會自然產生水分。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電解質平衡產品
👉🏻:https://iherb.prf.hn/l/y8kGzvx/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結語:聽身體的話,不要被喝水迷思綁架
喝水的關鍵不是「多」,而是「剛好」。傾聽身體的口渴訊號,適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才是維持健康水合的正確之道。過度喝水只會讓身體更疲勞、失衡。
Youtube來源:https://youtu.be/_Z36e7mJqEw
Youtube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