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標籤的陷阱:柏格醫生教你真正分辨「健康食物」與「假營養」

不要被營養數字騙了
柏格醫生在影片中設計了兩個「營養測驗」,第一個比較「產品A」與「產品B」的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含量。表面上看起來,B 的脂肪少、碳水低、糖分也接近零,看似更健康。實際揭曉──A 是牛油果(Avocado),B 則是多力多滋(Doritos
醫生強調:「僅看營養標籤會讓你誤入歧途。」真正的健康關鍵在於食物成分的來源與加工方式,而不是單一數字。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橄欖油產品

👉🏻https://iherb.prf.hn/l/rynzP5L/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再一個例子:蘋果 vs. 橙汁飲料
第二個測驗中,A 是蘋果,B 是「Sunny D」橙汁飲料。表面上橙汁糖分更低,但實際上它的第一個成分是水,第二個則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真正的果汁濃縮只佔不到 2%。這類飲料雖看似果汁,卻屬於**「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高糖、低纖維、幾乎不含維生素、礦物質或植物營養素。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
所謂「Ultra-Processed」的意思,是食物經過高度化學與機械處理,例如:

  • 使用溶劑、漂白、除臭與人工加壓;
  • 移除天然纖維、維生素與酵素;
  • 再添加人工色素、香料、穩定劑與防腐劑;
  • 以「強化維他命」或「低脂」為名包裝行銷。
    這些製品早已失去食物原本的生命力,只剩下「熱量與化學物質的集合體」。柏格醫生直言:「這不是食物,而是慢性病的起點。」

超加工食品的健康威脅
醫生指出,美國約 80% 的超市熱量來源來自加工食品。這些食品會導致:

  • 慢性發炎與胰島素阻抗;
  • 神經退化與代謝疾病;
  • 免疫系統功能下降。
    吃得越「方便」,身體越難維持平衡。

三個關鍵原則,讓你挑食不踩雷
柏格醫生提出簡單的購物準則:

  1. 忽略「營養標籤數字」,直接看成分表。
  2. 避開三大地雷成分:
    • 種子油(例如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
    • 各種糖(如葡萄糖漿、高果糖玉米糖漿、蔗糖、麥芽糖等);
    • 過量澱粉(如改性澱粉、玉米澱粉、糊精、小麥粉等)。
  3. 拒絕兩類高風險成分:
    • 大豆分離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極度加工、營養價值低;
    • 谷氨酸鈉(味精,MSG──為了掩飾人工味道而添加的增味劑。

真正健康的食物標準
柏格醫生強調,真正的「食物」應該能:

  • 提供能量;
  • 幫助身體成長與修復組織;
  • 支撐免疫與代謝功能。
    反觀超加工食品,只會提供空熱量,讓身體陷入慢性疾病的循環。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橄欖油產品

👉🏻https://iherb.prf.hn/l/rynzP5L/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行動建議:帶著「避雷清單」去超市
影片最後,柏格醫生提供一份可下載的**「成分避雷卡」**,列出所有常見糖類、澱粉與種子油名稱,方便消費者在購物時快速辨識。只要能避開這三大類成分,就能遠離大多數的健康陷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JINPAvEGlM&list=PLlWQQPXW0GbzIXpSEiG6EUMK0r-iyAYJ8&index=8
YouTube
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