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鎂最危險的警號:從「鈣化」到關節炎,點樣補得啱先最關鍵?

點解香港人易中招?

工作忙、壓力大、常飲咖啡/酒、愛食加工食品,加埋都市人常見腸胃炎症、飲用「軟水」——呢啲都會降低鎂的攝取或吸收。鎂參與300+種身體反應:能量製造、神經傳導、肌肉放鬆、血糖與血壓調節……一旦不足,後果唔止腳抽筋咁簡單。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鎂產品

👉🏻https://iherb.prf.hn/l/1eEvzX4/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12個缺鎂症狀(由輕到重)

  • 肌肉痙攣、眼皮跳、食慾差、疲勞
  • 血壓偏高、心律不整
  • 維生素D偏低(鎂係維D啟動「拍檔」)
  • 缺鉀(鎂幫助鉀發揮作用)
  • 偏頭痛、血糖波動、皮質醇高失眠
  • 最危險:病理性鈣化(軟組織積鈣)

「軟組織積鈣」係咩事?

鈣本應留喺骨頭;缺鎂會令鈣錯配,走去血管、心肌、關節、腎臟同腦部等軟組織,誘發:

  • 血管鈣化、心臟風險上升
  • 關節炎、牙齦退縮、腎結石
  • 神經炎症、線粒體氧化壓力增

重點:鎂=礦物界總指揮,負責「制衡」鈣;配合維生素K2、維生素D、鋅、硼,先可以把鈣送返啱位

關節炎關鍵:硼(Boron)被忽略咗?

  • 硼幫手令鈣、鎂同維生素D「對辦」,減少鈣流失到尿液、降低C反應蛋白(炎症指標)、保骨又護關節。
  • 硼不足:易關節痛、牙齦退縮、動脈鈣化、腎結石、男士或見睪固酮偏低。
  • 甲狀旁腺係儲硼重地;硼不足+維D阻抗→PTH(甲狀旁腺素)易升,骨鈣被抽走,軟組織反而積鈣。

日常致缺鎂/鎂難吸收黑名單

  • 精製碳水與加工食品、酒精、含磷酸鹽添加劑
  • 腸道慢性炎症、腸漏
  • 長期飲「軟水」(軟化水鈣鎂被交換走)

香港版補鎂+抗鈣化行動清單

  1. 餐桌升級
    • 多吃深綠菜(菠菜、芥蘭)、堅果、可可粉、牛油果、海鮮;
    • 鎂+鉀齊上(如菠菜+牛油果沙律),配發酵食物護腸道,提升吸收。
  2. 聰明補充(一般指引,長期病/用藥者先問醫生)
    • :常用甘胺酸鎂/檸檬酸鎂;由200–400mg/起步,晚餐後或睡前。
    • 維生素D3K2:每10,000 IU D3 100 μg K2的比例更穩妥(實際劑量按個人、季節、血檢調整)。
    • 10–15mg/日,與鎂錯開服用。
    • :先由3mg,每日1–3試行1–3個月,再按反應調整。
  3. 水源檢視
    • 能夠選擇時偏向礦泉水/硬水或加入含鎂的電解質;避免長期全屋型軟水作唯一飲用水源。
  4. 腸道先行
    • 處理腹脹、IBS等炎症;益生菌、低糖飲食、減加工添加劑(尤其含磷酸鹽)。
  5. 生活習慣
    • 減酒、減糖、睡眠充足、以步行/阻力訓練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鎂流失自然減少。

乜時候要驗血/求醫?

  • 不明原因心律不整、持續高血壓、胸悶胸痛
  • 頻密腎結石、嚴重關節腫痛
  • 有甲狀腺/甲狀旁腺疾病、腎病、正在服用利尿劑或心臟藥
    建議與醫生討論鎂、維生素DPTH、鈣、CRP等指標,評估是否有D阻抗+鈣錯置問題。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鎂產品

👉🏻https://iherb.prf.hn/l/1eEvzX4/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都市生活令鎂長期告急;真正高風險唔係抽筋,而係「軟組織鈣化」。用鎂+K2+維D+鋅+硼的「五角組合」,配合腸道修復與飲食生活調整,先可以由源頭把鈣送返骨頭、關節少發炎、心腦更穩陣。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9e3dFrp91o
YouTube
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