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左右你的餐桌?四大農產巨頭如何影響我們每天的卡路里
糧食世界的沉默巨人:從田間到超市的「看不見的手」
柏格醫生指出,影響你我每日飲食的背後,並非貨架上那堆熟悉品牌,而是四家掌控全球大宗農產貿易的跨國企業——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Bunge、Cargill、Louis Dreyfus,被業界稱為「ABCD」。他們主導玉米、大豆、小麥、糖、稻米等基礎原料,而這些原料占了美國人平均卡路里攝取約六成八。你在超市見到的眾多零食、穀片、即食食品,甚至不少「有機」「天然」副品牌,其上游都可能繫於這四家巨頭。
柏格醫生強調,真正驅動市場的不是單一品牌的包裝,而是這些原料價格與供應鏈。更重要的是,政府補貼令穀物更廉價且無處不在:玉米、小麥、大豆的龐大補貼,換到的是零售端看似便宜的加工品;但消費者同時以稅金預先「買單」,再以健康成本「補票」——當高糖高澱粉高種子油的飲食結構,將帳單開在血糖、血壓、脂肪肝與心血管風險上。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初榨橄欖油產品
👉🏻:https://iherb.prf.hn/l/AJD5Ov5/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三個關鍵配方:糖、澱粉、種子油
柏格醫生歸納,絕大多數超加工食品都離不開三件事:
- 糖:易上癮,提高回購與攝食量。
- 種子油(如玉米油、大豆油等):源自工業副產品,精煉高溫處理後,易形成對代謝不友善的脂質結構。
- 澱粉/增量劑:用來「撐大份量」的成本王牌,卻常帶來更高的升糖反應。某些加工澱粉(如麥芽糊精)其升糖影響甚至可高於蔗糖,令血糖波動更劇烈。
在這個配方邏輯下,市場能把成本壓低、口感做足、利潤做厚,而消費者越吃越想吃,形成供需的自我強化循環。
補貼的隱形價格:你以為的便宜,可能已付過兩次
柏格醫生以甜甜圈比喻:零售標價看似只是一部分;你已透過稅金為原料補貼付過一次,再以健康風險與醫療支出「加付一次」。當「便宜、方便、無處不在」的加工食品成為主流,長期代謝負擔就此累積。
香港人的實用對策:用「需求」改變供應
他強調,市場追隨需求。你買什麼,供應鏈就擴大什麼。若想從源頭降低超加工配方的影響,可從日常選擇做起:
- 以天然食材為主:新鮮魚肉蛋、時令蔬菜、完整堅果與健康脂肪。
- 讀成分表勝過看行銷字眼:留意添加糖、各式糖漿、麥芽糊精、氫化或精煉種子油、各類改性澱粉。
- 管理碳水來源與頻率:減少精製澱粉與零食點心,讓血糖與胰島素起伏降到最低。
- 練習低碳或生酮取向 + 間歇性斷食:柏格醫生建議以此改善胰島素阻抗,幫助脂肪代謝回正軌。
- 用錢投票:減少購買高度加工產品,需求下降,供應自然轉向。
不是無力,而是有選擇
柏格醫生的核心訊息是:掌控權不只在產業手上,也在每一次購物、每一餐的決定裡。當更多人選擇低加工、低糖、低精製澱粉與健康油脂,市場才會出現更好的選項。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初榨橄欖油產品
👉🏻:https://iherb.prf.hn/l/AJD5Ov5/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由餐桌開始的改變
健康不是昂貴配方與華麗包裝,而是回到真食物。當我們用選擇改寫需求,供應鏈就必須回應。把你的餐桌交還給自己,從今天的下一餐開始。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gBngKk-dRc&list=PLlWQQPXW0Gbz3gZZocnsU9Ae14FZiHk5F&index=6
YouTube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