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棒其實比朱古力更傷?一支「健康能量棒」背後的甜蜜陷阱
低糖高蛋白的幻覺:標籤沒告訴你的真相
想快手補蛋白、控糖兼頂肚,很多人會在便利店順手買一支蛋白質棒。但柏格醫生拆解多款熱賣能量棒後發現:不少蛋白質棒的含糖率、澱粉量與加工成分,足以把血糖推上過山車,效果未必比一條普通朱古力棒好。
他逐一比對市面常見產品與士力架(約58%糖)等零食,發現所謂「健康棒」常見特徵包括:
- 高碳水=高糖 + 高澱粉:標籤上的「總碳水」扣掉纖維、糖後仍餘下大量「未標明」碳水,其實多是澱粉,進體內很快就變糖。
- 糖的變裝術:原料表常見糙米糖漿、木薯糖漿、玉米糖漿、蔗糖、蜂蜜等,名字不同,本質都是糖。
- 糖醇副作用:為了標榜「低糖」,不少產品加入異麥芽寡糖、麥芽糖醇等糖醇,容易引起肚脹、放氣、腸胃不適。
- 低質蛋白來源:常見**大豆分離蛋白(Soy Isolate)**等廉價來源,氨基酸譜與吸收率較差,與你期望的「優質蛋白補充」有落差。
- 種子油上身:棕櫚油、菜籽油、葵花籽油等高度加工油脂經常出現,與「健康」二字相距甚遠。
結果是:能量先飆後跌。吃下去短暫亢奮,其後血糖回落,人會更餓、更想吃甜,形成惡性循環;對減脂控糖人士尤其不利。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潔淨能量蛋白棒產品
👉🏻:https://iherb.prf.hn/l/YLlPeGg/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看懂標籤:三個關鍵位一眼識穿
-
總碳水(Total Carbs)
扣除膳食纖維與已標明的糖,餘下的就是澱粉。把它當「隱形糖」計算。 -
原料表排序
若頭幾位已見各式糖漿、糖、粉類(米粉、木薯澱粉)、種子油,基本可判不健康。 -
蛋白質來源
優先選擇乳清分離、蛋清、真食材(堅果、種子);避開以大豆分離蛋白為主的配方。
想要「隨手補蛋白」的更好選擇
- 真食材優先:一小包無調味堅果、原味希臘乳酪、水煮蛋、芝士條、罐裝吞拿魚(浸水/橄欖油),穩定血糖兼高飽足。
- 自製「潔淨能量小方」(簡易版)
- 材料:無糖花生醬/杏仁醬、乳清分離蛋白粉、少量椰子粉/杏仁粉,按需要加代糖赤藻糖醇;拌勻壓模,雪櫃定型。
- 特色:無糖漿、無種子油、蛋白來源清晰,碳水可控。
- 買現成也有底線:
- 每條糖+澱粉(總碳水-纖維)合計盡量≤10–12g
- 蛋白≥15–20g、反式脂肪=0、成分表越短越好。
香港人常見迷思逐點拆解
-
「標示只有2g糖就代表低糖吧?」
小心糖被「糖醇」或「澱粉」換名,加總後一樣推高血糖與熱量。 -
「有纖維就健康?」
某些人工纖維/寡糖未必等同天然纖維,腸胃易敏者更要留神。 -
「運動前吃條能量棒最方便?」
若要穩定續航,蛋白+好脂肪(如堅果、乳酪)比高糖高澱粉更穩定;短時間高強度訓練,少量易吸收蛋白配水更實際。
重點不是「不准吃」,而是「別被包裝呃到」
蛋白質棒並非原罪,但大多數是「糖與澱粉的精緻組合」。若以為吃一條就等於健康零食,可能不知不覺吃出血糖震盪與脂肪囤積。回到真食物、看懂標籤、保留自製選項,才是真正的便利與安心。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潔淨能量蛋白棒產品
👉🏻:https://iherb.prf.hn/l/YLlPeGg/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給忙碌都市人的最後提醒
- 有需要再吃,別把能量棒當日常零食。
- 先喝水、先吃正餐蛋白與蔬菜,把「棒」留作備用。
- 一旦吃後想睡、肚脹、很快又餓,代表那款不適合你。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3wN5-L2GQ
YouTube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