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質體維生素是什麼?兼談牙齒感染與心臟風險的線索
小分子載體提升吸收、也要看來源與品質
脂質體維生素的定義與優點
影片解釋,脂質體維生素是把營養素封裝在奈米級的「脂質體」內,藉由磷脂雙層小囊把成分帶得更深、提升吸收,據稱可提高約4至9倍。脂質體有三種常見粒徑:
- 大:500–5000
- 中:200–800
-
小:20–150(品質最高)
越小越佳。影片建議以雷射動態光散射檢測(DLS)驗證粒徑,否則可能買到較大顆、吸收較差的產品。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脂質體維生素C產品
👉🏻:https://iherb.prf.hn/l/KNOkzEe/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可能的缺點
高品質產品價格昂貴;體內的巨噬細胞會與脂質體「競爭」,可能拆解載體;更大的問題是市面上常用合成維生素作為內載。例如脂質體維生素C常用抗壞血酸,來源多為基改玉米,即便標示為「L-抗壞血酸」,仍只是整體維生素C複合體中的一小部分。B群亦常見合成來源(包括B12);維生素E或薑黃等若為天然來源則例外。影片不建議使用合成或僅「分餾片段」的維生素複合體,並建議直接向廠商詢問來源。
牙齒感染與心血管事件:影片中提出的觀察
影片引用Thomas Levy醫師的書中數據指出,在101名心肌梗塞且冠狀動脈阻塞的患者中,有78%檢出與根管治療牙齒感染相關的病原體DNA;類似微生物亦在部分中風血栓中被發現。
影片分享牙科檢查經驗:透過3D錐束斷層影像發現某顆牙根周圍有無症狀感染(膿腫)與骨質流失。影片提到,這類慢性問題常以「慢性根尖周圍炎」出現,未必有症狀。對於根管治療,影片指出處理過程會刮除牙本質小管並嘗試滅菌及封閉,但小管與局部免疫也會受影響,幾乎不可能百分之百清除病原體,故存在後續風險。影片同時提到每年約有1500–2500萬人接受根管治療,且一般牙科X光可能漏看深部問題;血液的C反應蛋白可反映發炎狀況。
影片將口腔描述為高度複雜的微生物環境:逾500種細菌、病毒與真菌,以及其毒素副產物,都可能提升全身氧化壓力;身體可能以形成血栓回應。長期下來,常見感受包括疲勞、慢性發炎、下顎問題與牙齒敏感。影片中亦提到,拔除感染牙後,上背與頸部的發炎感在個人經驗中明顯下降。
若懷疑氧化壓力偏高:影片中的嘗試方向
影片建議,若懷疑慢性感染帶來的氧化壓力過高,可嘗試以脂質體維生素C作為抗氧化「比率調整」工具:
- 劑量:每天1–2克;因為水溶性,建議500毫克多次分次。
-
影片稱脂質體形式較能進入細胞內,且大劑量不易引起腹瀉。
若感覺改善,再進一步回頭找原因:飲食、睡眠、運動過度,或是否存在牙源性感染等。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脂質體維生素C產品
👉🏻:https://iherb.prf.hn/l/KNOkzEe/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結語:吸收形式固然重要,更要關注來源與全身影響
影片強調,脂質體可提升吸收,但真正關鍵在於成分是否為合成或片段化;同時也把視角擴大到口腔與全身健康的連動,指出慢性牙源性感染可能與心血管事件、全身發炎與氧化壓力相關。影片建議以脂質體維生素C作為觀察自身狀態的起點,之後再回頭梳理生活層面的可能來源。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aBfEW8fed8
Youtube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