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菌移植(FMT)與腸道微生物:重點速讀

糞菌移植(FMT)與腸道微生物:重點速讀

這是什麼、何時有用

  • FMT(糞菌移植):把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導入受者腸道,以「重置」腸內生態。
  • 證據最強:困難梭狀桿菌感染(C. difficile)反覆復發。
  • 正在研究/有潛力IBD/IBS、自體免疫、代謝與神經疾患(帕金森、憂鬱等)。成效受個體差異與後續飲食/生活方式影響很大。

關鍵疑問:能維持多久? 若回到舊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新的菌相多半會被拉回原狀。更聰明的做法是學習捐贈者的飲食型態與生活節律。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益生菌產品

👉🏻https://iherb.prf.hn/l/bxl8Dga/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風險與安全

  • 感染風險、過敏/免疫反應、導入不理想菌株的可能性。
  • 嚴禁 DIY;需經合格醫療機構、嚴格篩檢捐贈者。

不要做的事(傷腸菌清單)

  • 濫用抗生素、長期接觸農藥/除草劑(如 glyphosate、吸菸與過量酒精。
  • 超高溫/高度滅菌飲食為主(長期只吃巴氏殺菌飲品、罐頭、超加工品)微生物暴露過少、發酵底物不足。
  • 長期高糖精製澱粉、反式脂肪、超加工食品。

要做的事(養菌 8 招)

  1. 多樣植物攝取:每週力求 20–30 種不同植物來源(蔬菜、香草、堅果、種子、橄欖/牛油果等)多樣纖維、多酚養出多樣菌。
  2. 發酵食物:優先選酸菜、泡菜、味噌、天然發酵醃菜、開菲爾、熟成起司
  3. 適度生食:部分蔬菜生吃可帶入環境微生物(注意清洗與來源;肉類仍以安全熟度為先)。
  4. 間歇性斷食 & 規律運動:均可提升菌相多樣性與黏膜健康。
  5. 管理壓力與睡眠:壓力會改變菌相與腸通透性。
  6. 膽汁流量與脂溶性營養:良好膽汁有助脂肪與脂溶性維生素吸收,微生物還會產生次級膽汁酸,可調節代謝與免疫。
  7. 孕產期重點**母乳(初乳)**可移交母體抗體與益菌,幫助嬰兒定植。
  8. 益生菌/益生元:抗生素治療期間與之後可考慮(選擇多菌株、搭配可發酵纖維)。

植物裡的「超級輔助」

  • 蘿蔔硫素(西蘭花芽、十字花科):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助胃黏膜修復。
  • 類黃酮(如槲皮素):具抗菌/調菌作用。
  • 葉黃素/花青素/蝦青素等植物色素:抗氧化、部分具抗菌協同。

若你對「抗營養素」敏感

  • 高草酸鹽食物:菠菜、甜菜葉、瑞士甜菜、馬鈴薯、堅果類(部分)、可可、藜麥、部分豆穀。
  • 應對策略:選低草酸蔬菜(萵苣、花椰菜、捲心菜、蘿蔔、黃瓜、蘆筍、香草類)、汆燙倒水可降草酸、循序減量避免「草酸離解反應」。

一個實用的一週微生物友善菜單框架

  • 每日1 份發酵食物+至少 5 種不同蔬菜(顏色越多越好)。
  • 每週:嘗試 2–3 種全新植物來源;2–3 HIIT 或快走/阻力訓練12–16 小時輕斷食 3–5 天。
  • 永續習慣:減糖、少超加工、足夠蛋白與優質脂肪、良好睡眠。

快來查看最受歡迎的益生菌產品

👉🏻https://iherb.prf.hn/l/bxl8Dga/

高質唔一定要貴!過百款iHerb產品,對比市面低至二五折,仲閃電8小時到貨!

快速結論

  • FMT 能在特定疾病(尤其 C. diff迅速重建腸道生態,但長期維持靠的是你的飲食與生活方式
  • 把腸道想成「花園」:少除草劑、多樣種子、適量施肥(纖維/多酚/發酵食物)、規律日照與雨水(運動/睡眠/減壓),好菌才會長得穩、長得久。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OxrNCknTl4

Youtube專欄:柏格醫生中文 健康知識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