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眼》(2014):跨代記憶與慰安婦悲歌的時代映照
《黎明之眼》(英文片名 The Eyes of Dawn)是一部融合歷史、戰爭與家庭情感的劇情電影,由導演呂小龍執導,試圖以三代女性的命運為脈絡,重現慰安婦歷史與記憶的傷痕。
劇情內容
電影以二十一世紀初為主線展開。日本律師 淺野尚(孟翔 飾)受其女友、腦科醫生 張敏(黎一萱 飾)之托,將年邁的 劉和美(亦即原為「秋山和美」)── 一位曾被納入慰安所的女性,從日本接回南京,希望透過她的日記與記憶,揭露那段被扭曲、被掩蓋的歷史。張敏在檢視劉和美的大腦影像時,發現她腦部殘留金屬彈片,若動手術風險極高,遂對她施行催眠療法以誘發記憶。
在催眠狀態下,劉和美漸漸回憶起自己在戰時所經歷的種種:年輕時化名為秋山和美,身為日本隨軍戰地記者,她潛入慰安所揭露婦女悲慘處境;後來被追捕、改名、辗轉逃亡至緬甸與地下黨合作抗日。她與中村謙一(後化名黃子謙)相識相伴,育有女兒,卻在戰亂中分離、掙扎、苦求重聚。現實中,她的記憶碎片、心靈傷痕與家屬的追尋交錯重疊,構成一條牽動歷史與個體的心路線。
透過跨時代的敘事結構,電影在戰爭記憶與當代追尋之間來回穿梭,拉出一條以女性視角為主的歷史反思之路。
演員與飾演角色
· 郑佩佩 飾 劉和美 / 秋山和美:承載著慰安婦記憶的關鍵人物,她在不同時空身份下的掙扎是本片情感核心。
· 原子鏸 飾 年輕秋山和美:在被迫從事記者、潛入慰安所、拯救他人這一連串行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 曾江 飾 黃子謙 / 中村謙一:男性角色,與劉和美相識並相守,是劇情中的情感與命運牽引者之一。
· 呂小龍 飾 鈴木正文/將軍:為追查與控制情報的反派角色,其存在加深整部片的衝突張力。
· 黎一萱 飾 張敏:當代的醫生/女友角色,她在歷史與記憶之間扮演引導與橋樑的角色。
· 孫中藝、原和珍、姚美伊 等多位配角,也在不同支線中扮演家屬、研究者或見證者等角色。
在此片中,導演呂小龍同時擔任編劇,採取交錯時空、記憶回溯的敘事方式,讓過去與現代相互對照,將慰安婦歷史與當代追憶情感交融。
所獲獎項與評價
這部電影在主流影展或權威獎項中並無顯著的獎項記錄。不過,它在媒體與訪談中被導演視為「一部必須有人來拍的電影」,因為它觸及了一段長期被壓抑與沉默的歷史。
在觀眾評價方面,該片在豆瓣上獲得約 5.7 分(滿分 10 分)評價,屬於中等偏下。支持者肯定它在意圖揭露慰安婦歷史、情感線索與跨時代敘事上的誠意;批評者則指出其劇情結構有時顯得跳躍、角色動機鋪陳不夠深入,尤其當代與歷史的張力交替切換時難以完全妥當融合。
吸引點與特色分析
歷史題材與女性記憶
影片以慰安婦歷史為背景,從女性經歷者的視角出發,是一條不常見的切入路徑。透過劉和美/秋山和美這一角色,電影嘗試將「被遺忘的聲音」帶回觀眾視野,讓那段屬於女性的歷史傷痕被再度討論。
跨世代敘事的對照與交疊
《黎明之眼》以當代──催眠回憶──戰時三個時期交錯敘事,讓過去與現在彼此映照。當代角色與戰時角色之間的呼應,使得個體命運與歷史傷痕並行,強化情感共鳴。
心理療法與記憶重構手法
催眠療法作為觸發記憶的工具,在片中扮演關鍵橋樑。透過催眠進入潛意識、回憶斷片、錯綜複雜的記憶碎片與意識轉換,讓觀眾與角色共同探索真相。這樣的心理線索設計,是該片的亮點之一。
戰亂背景與個體命運交織
雖然影片有許多情感與記憶線索,但它也沒有回避戰爭、民族衝突與政治力場的存在。特別在秋山和美青年身份中的逃亡、抗日、地下黨協作、親屬分離等線索,讓她的個體掙扎與時代洪流緊密相扣。
情感張力與角色抉擇
女性角色的內心掙扎、家屬尋找、現代與過去的連結,都是影片試圖營造的情感張力。張敏、劉和美、黃子謙三者之間的命運牽動,在歷史揭示與情感裂縫間來回拉扯,是觀眾能夠投入的部分。
局限與改進空間
儘管《黎明之眼》有不少企圖與亮點,但在落實上也存在瓶頸:
· 敘事節奏有時顯得急促。歷史與現代的交替切換若處理不均,容易令觀眾感到時間線混亂。
· 角色動機與內心世界未能充分鋪陳。特別是現代角色與過去人物之間的心理連結,有時未能完全具象化。
· 情感爆發點稍顯保守。儘管影片在揭露真相與恢復記憶上用力,但在情感高潮時或許缺乏更震撼的表現。
· 商業吸引力與市場接受性有難度。歷史題材尤其是慰安婦題材,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容易引發爭議,觀眾群不易擴展。
結語
對於香港觀眾而言,《黎明之眼》是一部值得以歷史反思與情感認識角度來重訪的作品。它試圖將被壓抑的歷史記憶透過催眠與敘事重構還原給觀眾,讓時代傷痕有發聲空間。如果你對慰安婦題材、跨時代敘事或女性歷史記憶感興趣,我建議你以批判與反思的眼光來觀看這部電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wHopxCzJOQ
Youtube專欄:唐閣影院 Tag Thea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