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邊溝》(2010)— 掩不住的歷史傷痕與人性的沉默

 

劇情簡介

本片由導演王兵執導,是其第一部故事片。故事背景設定在中國甘肅夾邊溝,一個在「反右運動」期間設立的勞改農場。電影改編自作家楊顯惠的小說《告別夾邊溝》部份內容,描寫在1957年到1960年這段時間內,被貼上「右派」標籤的人被強制送往夹边沟接受勞改。他們在極端貧困與飢餓之中掙扎,互相扶持,也面對來自權力與制度的壓迫。影片重點落在「最後三個月」的情況,展示人命與尊嚴在飢荒與暴力之下如何被慢慢壓垮。電影中還穿插一位來自上海的妻子,她歷經艱苦跋涉,試圖救自己的丈夫,但最終也面對命運的無奈與絕望。

 

主要演員與角色

  • 演員陣容包括卢野、徐岑子、程正武、杨皓宇等人飾演被送入夹边沟的右派與其家屬。
  • 另外有一位「上海女人」角色,是小說裡人物的改編原型,代表外來者對勞改制度的抗爭與情感投入。

 

獲獎與評價狀況

  • 電影曾在 2010 9 月於威尼斯電影節首映,作為主競賽單元的參展作品。
  • 因電影情節涉及反右運動與勞改農場的飢荒、死亡等敏感歷史題材,在中國大陸並未獲得官方公映許可,只能透過非正式或盜版途徑流傳。
  • 評論方面,許多影評人與觀眾認為它是對中國近代史上一段被遺忘苦難的藝術喚醒。影片的影像風格冷峻、敘事克制但震撼心靈。同時也有人批評稱影片在人物個體的心理刻畫不夠深入,場景與寓意雖強但角色生命力略顯薄弱。

 

吸引點與特色分析

  • 真實歷史題材與社會記憶的喚醒:影片選擇反右運動中比較少被官方與大眾提及的角落,以藝術形式重現那些被迫勞教者的故事,具有強烈社會與政治意義。
  • 視覺風格的極簡與冷靜:王兵的拍攝方式偏向觀察與紀錄,少有強烈刻意的戲劇化誇張。荒涼的景象、飢荒的身體、沉默與等待,比血腥與喊叫更能刺痛人心。
  • 情感中的無聲與無奈:人與人之間的扶持、對家人的思念、對生活的希望與絕望交織在一起,這些情感大多通過眼神、姿態、簡短對話來表達,更讓人覺得沉重。
  • 倫理與制度反省的力量:影片不僅呈現個體的受苦,也指向制度的錯誤與道德的缺失。對「正義」「歷史責任」「人性」等主題提出質疑和思考。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fIifMdAus&list=PL-b7P4Bzqrvlm8M5DtQ1bVFtNyG5J1dQV&index=2

 

Youtube專欄:我的美国生活 My American Life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