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台東隱世小吃與高檔在地料理的雙重滋味

開篇:台東味覺巡禮的起點

台東,不只是山海相依的美景,更隱藏了許多只有在地人知道的美食記憶。這次旅程,從隱秘的蔥油餅攤開始,經過三十年的黑輪攤、八十年的麻糬鋪,最後走進結合在地食材與精緻料理的海鮮餐桌,帶你體驗台東在地的樸實與華麗並存的飲食風貌。

四十年蔥油餅:熟悉的街頭味

在鐵花村旁,一個不起眼的蔥油餅攤已經開了四十年。這裡的「大張加蛋」一次放上四顆蛋,外酥內香,充滿蔥香與蛋香,再淋上獨特的辣醬與醬油膏,就是許多台東人成長中的熟悉滋味。這樣的老味道,如果沒有在地人帶路,幾乎不可能找到。

酥脆臭豆腐:來自清朝的奇妙發明

接著來到同學推薦的小店,嚐嚐在台東也頗受歡迎的臭豆腐。外酥內嫩,聞起來濃烈,入口卻是單純的豆香。搭配蒜香醬汁與酸爽泡菜,層次分明。據說這道小吃最早源於清朝安徽,後來經由湖南老兵帶到台灣,才成為街頭經典。

三十年黑輪攤:台式關東煮的溫暖

台語的「黑輪」(Olen)正是由日本關東煮(Oden)演變而來。這家攤位賣了三十多年,每串只要十元,平實又親切。魚漿製成的黑輪鮮香,棍狀魚板更有嚼勁;米血軟糯帶米香與血香,搭配蒜辣與甜辣雙醬,口味更添層次。最讓人懷念的,還是那碗蘿蔔昆布湯頭,帶著柴魚香,是台灣街頭最熟悉的溫暖滋味。

八十年麻糬鋪:糯香承載的傳統

走進老字號麻糬鋪,芝麻、紅豆、鰭魚三種口味各有特色。芝麻餡香濃,紅豆綿密帶顆粒感,甜而不膩;鰭魚鬆則別具一格,帶著海味與脆感。雖然外層裹粉略多,但糯米的軟糯細膩依然迷人。據說台東麻糬的形式,源自日治時代日本和菓子的影響,如今已成為地方特色小吃。

在地高檔料理:海味與山味的結合

重頭戲來到朋友經營的餐廳,主打台東食材的精緻料理。

前菜:蘆筍丼清甜爽口,搭配醬油與芥末的強烈風味;柿子胡麻拼盤則把脆甜柿子與飛魚卵的鮮鹹結合。

生魚片:鮪魚柔嫩,鰭魚則更水潤鮮美,稍經熟成,口感更佳。

主食:關山米製作的鰻魚飯粒粒分明,米香突出,甚至比鰻魚更令人驚艷。

海鮮料理:澎湖海鯉魚鋪上炙烤蛋液,油脂豐富,配上檸檬更添清爽;炸香菇鑲蝦漿天婦羅彈牙可口;茶碗蒸則以走地雞蛋搭配松葉蟹與山野菜,絲滑細膩,卻仍保留濃郁蛋香。

特色食材:台東海葡萄,一顆顆在口中爆開,充滿海味,極具特色。握壽司以關山米為底,米香與魚脂完美平衡。最後的蛤蜊清湯鮮甜濃郁,為整頓料理畫上句號。

甜點:粗鹽鹿乳配胡麻醬與黑味醂,奶香與胡麻香交織,帶來驚喜的收尾。

結語:台東的味道,樸實與華麗並存

從街角四十年的蔥油餅,到八十年的麻糬鋪,台東的小吃承載了在地人的生活記憶;而結合本地食材的高檔料理,則讓傳統滋味以全新方式重生。這就是台東——既有平凡小吃的親切,也有細膩料理的驚喜。

若有機會來台東,不妨從街頭走到餐桌,一步步嚐盡這片土地的真實味道。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oPER2gqXow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