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開封灌湯包與鍋貼的千年滋味

包公的黑臉傳說與開封府

來到北宋古都開封,先不急著吃包子,先到「開封府」走一圈。這裡的建築雄偉壯觀,但其實多為後來重建,真正的古蹟早已不存。大家熟知的「虎頭鍘、龍頭鍘、狗頭鍘」原來都是明清戲劇虛構,後來再經台灣電視劇演繹,才讓「黑臉包公」深入人心。歷史上的包拯其實是白面書生,身高僅約一米六二,與我們心中那位斷案如神的「包青天」相差甚遠。逛完開封府,便正式展開今日的「包子之旅」。

玲瓏香包:樸實中的鮮香

第一站是「玲瓏香包」,據說是開封最好吃的包子店之一。點了梅菜扣肉包、芝麻葉素包,以及招牌的灌湯包。素包裡有粉條、豆芽、豆皮,口感多層次;梅菜肉包鹹香突出,豬油香氣撲鼻;而鮮肉包子則偏清淡,帶一點微甜的葱香。

至於灌湯包,老闆特意端來剛出爐的熱騰騰版本,提起來宛如小燈籠。皮薄軟糯,肉餡調味簡單卻鮮美,咬下一口熱湯在口中爆發,十分過癮。

大興街扣碗包子:粗獷的灌湯包

第二站走進老胡同裡的大興街扣碗包子。這裡的灌湯包與玲瓏香包不同,更加粗獷豪邁。提起來形如「梅花包」,一口咬下湯汁四溢。相比江浙小籠的精緻,這裡更強調豪爽直接。

還點了一份腐乳肉扣碗,五花肉軟糯入味,帶著微甜的腐乳香。這種「扣碗菜」源自古人辦桌的智慧,先預製再蒸,方便一次上大量菜餚。最後來一碗「三狠湯」(酸辣湯),胡椒的辣、陳醋的酸衝擊味蕾,濃烈卻帶回甘,堪稱餐桌上的「滾蛋湯」,意味著用餐即將結束。

社區小店的鍋貼:古法的延續

最後一站是小區旁的鍋貼店。15個鍋貼僅售15元,煎至焦脆的底部如餅乾般香脆。餡料以豬肉韭黃為主,肉香十足,但稍顯肥膩。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鍋貼稱為「煎餃子」,在宮廷壽宴上曾有「生日蛋糕」般的重要地位。

配菜的蒜蓉豆腐外酥內嫩,蒜香濃烈,非常下飯,但對不喜歡蒜的人來說可能過於刺激。

結語:北宋豪邁與江南精緻

開封的灌湯包與鍋貼,展現了北宋古都飲食文化的豪爽與厚重。無論是玲瓏香包的清鮮,還是大興街扣碗的粗獷,抑或是鍋貼的古法延續,都與江南小籠包的精緻形成鮮明對比。

若說哪一個最合筆者心意,或許江浙的細膩更為習慣,但開封的豪邁,也是一種難得的味覺體驗。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w34oi0ErmRc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