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內蒙古赤肉盛宴 —— 從手把肉到烤羊腿
來到內蒙古,無論什麼菜都可以略過,但唯獨「赤肉」必不可少。從最鮮嫩的手把肉,到豪邁的烤全羊與烤羊腿,這一趟旅程,絕對是肉食愛好者的天堂。
赤樂川草原:青城腳下的復育嘗試
影片一開始,先帶大家來到「赤樂川草原」。南北朝時期的詩歌《敕勒歌》中有名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說的正是赤樂川。不過今天眼前的並非真正的古赤樂川,而是呼和浩特市政府的一個生態修復工程。
雖然與呼倫貝爾那種「河流蜿蜒、牛羊成群」的大草原相比,差距仍大,但走在這片草地上,看看遠處的大青山,仍舊能感受到內蒙古的開闊與豪情。順帶一提,呼和浩特又名「青城」,正是因為當初築城時用了大青山的石材。
手把肉:最原始的草原滋味
逛完草原,必須大口吃肉。第一站走進「清格爾活羊館」,點上了肋條、背肉與前腿肉,拼成兩斤左右的份量。這就是草原上最經典的「手把肉」。
手把肉的做法極簡,冷水下鍋,小火慢煮,不加大料,只配點鹽或韭菜花醬。真正的牧民更原始,甚至半熟就撈起來啃,因為據說「半熟養人」。
第一口什麼都不蘸,羊肉軟嫩多汁,緊實而不柴。再沾點韭菜花醬,鹹香中帶草原特有的強烈氣息。肋條肥瘦相間、筋肉並存,羊油香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這才是牧民的日常,也是遊客必試的內蒙古滋味。
草原風味小食:血腸、肉腸與沙蔥
除了羊肉,桌上還有幾道草原特色小食。血腸是用羊血灌進羊腸,再煮至軟糯;肉腸則是把羊腿肉灌入腸衣,口感比血腸更扎實。搭配韭菜花醬,竟有幾分「韭菜羊肉餃子」的錯覺。
還有沙蔥拌涼菜,清脆爽口。沙蔥常生於半乾旱的鹽鹼地,是羊「去膻」的秘密之一。羊吃了不膻,人吃了清香解膩。這一桌,既豐富又地道。
烤羊腿:成吉思汗般的豪邁享受
吃過手把肉,再來體驗成吉思汗的待遇 —— 烤羊腿。全羊雖壯觀,但一人難以挑戰,所以點了三斤重的羊腿。先在吊爐裡慢烤,再以炭火加熱,最後端上蒙古包,搭配幾碟涼菜與蘸醬,一份 188 元,氣氛滿分。
羊腿外酥焦脆,裡嫩多汁,帶筋卻不柴。羊油的奶香味在口中迴盪,完全沒有膻味。直接撕咬最過癮,沾孜然與辣椒更添層次。配上涼拌苦菜、花生、毛豆,正好解膩,讓人欲罷不能。
結語:赤肉的文化與豪情
這一餐,從手把肉、血腸肉腸,到烤羊腿,不僅是味蕾的饗宴,更是一次深入草原飲食文化的體驗。牧民對羊肉的尊重,烹調方式的簡單純粹,都展現了遊牧民族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食盡神州,來到內蒙古,唯有大口吃肉,才能真正感受到草原的豪邁與奔放。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S3_XeST5a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