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呼和浩特的碳水盛宴,從牛肉面到鐵鍋燜面

來到呼和浩特,如果不嘗一嘗當地的麵食,那這趟旅程就不算完整。今天,我從清炖牛肉麵開始,到分量驚人的鐵鍋燜麵,再到古老而變化多端的油麵,一天吃下來,真是碳水爆炸的體驗。

蒙式牛肉麵:清炖原味,肉多麵更足

第一站來到赫西格牛肉面館。店裡大鍋熬煮的牛肉湯,只有牛肉、鹽和水,完全保留了最原始的風味。
一碗大份牛肉麵 27 元,裡頭竟有五六兩牛肉,而且麵條還能無限加。相比蘭州一兩肉要九、十元,這裡的物價實在驚人。

牛肉軟嫩無腥味,滿口奶香;麵條粗而筋道,彈牙又爽口,與蘭州拉麵相比毫不遜色。喝一口湯,濃郁牛油香氣撲鼻而來,完全不靠大料調味,卻原汁原味。牧民眼裡珍貴的或許是麵,對我們來說卻是肉,兩種視角,正好訴說著草原與農耕文化的交會。

鐵鍋燜麵:分量驚人,家常豪氣

第二站,是分量嚇人的「鐵鍋燜麵」。點了排骨勾雞燜麵,小鍋端上來卻像大鍋般驚人。排骨先滷後燜,肉質一抿即脫骨,油香四溢;豆角鮮香,土豆外脆內沙,澱粉香濃;雞肉則彈嫩入味。

鐵鍋燜麵的做法據說源於宋朝的山西,因為當時生活困苦,炊具不足,索性把食材全都丟進鐵鍋裡一鍋燉,後來傳至東北成了「鐵鍋燉一切」。如今在內蒙古,這份麵不僅飽腹,更帶著濃濃的家常氣息。

油麵:抗餓的草原主食

最後一站,來到居民小館,嘗試內蒙古特色的油麵。這種麵需要「三生三熟」的工序,口感軟彈,不如白麵筋道,但泡在豬肉湯裡,香氣四溢。

配菜有土豆製成的「山藥魚」、蜂窩狀的「窩窩」等,搭配油麵一起吃,滋味豐富。加點醋與辣子,更添酸香與辣勁,彷彿同時遊走在山西與內蒙古之間。古人有句話:「三十里的油麵、四十里的高粱、二十里的白麵餓斷腰。」說的正是油麵耐餓、抗寒,是遊牧民族重要的主食。

結語:碳水爆棚的一天

從清炖牛肉麵的樸實原味,到鐵鍋燜麵的豪氣十足,再到油麵的古老智慧,這一日的麵食之旅,不僅是碳水盛宴,更是草原與農耕文化交織的縮影。對我而言,最難忘的,還是那碗肉多麵足、簡單卻鮮香的蒙式牛肉麵。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wu5ZHU9dkww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