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奈良喂鹿、京都藍山與最驚豔的鰻魚飯
這趟關西之旅,我在奈良與京都之間穿梭,從古寺神社到世界遺產,從喂鹿到品嚐最驚豔的鰻魚飯,還吃了天婦羅丼、冰淇淋與和牛飯。走走看看,吃吃停停,才明白「食」與「景」在日本是如何交織成一種生活態度。
奈良:鹿群與古寺的時光
來到奈良,先在商店街買上幾張鹿餅,手裡有糧心不慌,便能安心穿過鹿群。鹿點頭討食,甚至會「頂人」,氣勢十足。其實鹿自八世紀起便被視為春日大社的神聖象徵,嚴禁獵殺,千年以來在這裡自在繁衍,如今早已是奈良的主人。
在鹿群環伺下走到春日大社,這裡原本是藤原家的氏神社,如今則是奈良最重要的神社之一。接著再前往東大寺,眼前便是世界最大規模的木造建築之一。大殿中,十五米高的青銅大佛,莊嚴宏偉,震撼人心。
午餐:雙拼和牛飯與街頭和牛串
逛完寺廟,肚子餓得咕咕叫。隨意找了家店點了雙拼和牛飯,有慢煮的和牛與滷牛肉。前者軟嫩入味,後者鹹香帶甜,再加上一顆溫泉蛋,濃郁滑順。
走出店門才發現隔壁就是和牛串店。現場炙燒,火焰一閃,牛油香四溢。入口即化的油脂,鹽與芥末更添層次,雖稍顯油膩,但仍讓人意猶未盡。
京都:伏見稻荷大社與千本鳥居
回到京都,必訪的就是伏見稻荷大社。這裡供奉農業豐收之神,狐狸則是神社的象徵。成排無窮無盡的千本鳥居,紅色拱門連綿不絕,宛如縮小版的中式牌坊。每根鳥居皆刻上捐贈者的名字,像極了「功德榜」。走了半小時也看不到盡頭,只能打道回府,留下些許遺憾。
晚餐:天婦羅丼的酥脆與厚重
晚餐隨意走進一家天丼店,點了什麼都有的「豪華版」。酥炸蔬菜、紫蘇葉、炸蝦與鰻魚一應俱全。外皮厚脆,內裡鮮嫩,搭配特製醬汁甜鹹交錯,十分飽足。
天婦羅原本源自葡萄牙傳入的「tempero」(調味之意),最初是素食油炸小吃,後來逐漸演變成今日日本家喻戶曉的料理。
藍山:渡月橋、竹林與枯山水
翌日清晨,前往嵐山。渡月橋橫跨河上,據說天皇曾讚嘆「月亮渡橋而過」,因而得名。春秋兩季最美,今日雖無花紅葉,仍自有一份靜謐。
路邊買了支抹茶冰淇淋,奶香濃郁,比單喝抹茶更順口。接著參觀天龍寺,園內的枯山水庭園,以白砂與石塊象徵山水,背後襯著嵐山,頗有意境。再走進竹林小徑,綠竹婆娑,令人聯想到《臥虎藏龍》的場景。
最驚豔:藍山小店的鰻魚飯
逛到午後,走進一間不起眼的小店,點了蒲燒鰻魚飯與白燒鰻魚飯。
蒲燒的做法是關西特色,直接炭火烤,不經蒸製,外焦裡嫩,炭香濃烈,肉質細膩,堪稱驚艷。白燒則什麼都不加,只灑少許鹽,更能凸顯魚肉原味。這一餐,可能是我至今在日本吃過最出色的鰻魚飯。
鰻魚料理最初僅以鹽燒、醋製為主,後來江戶時代才發展出蒲燒,原本只是下酒小菜,隨著店家附上白飯,才演變成今日的鰻魚飯。
二條城:德川幕府的行宮
最後一站是二條城,德川家康於1603年建造,作為在京都的行宮。城牆厚重,護城河重重,甚至設有「鶯聲地板」,走上去會發出嘎吱聲,以防刺客潛入。
日本天皇雖然傳承兩千多年,但多半淪為虛位,真正的實權常在幕府將軍手中。二條城,正是德川幕府權力的象徵。
結語:歷史與美食交織的旅程
這趟奈良與京都之行,既有餵鹿的趣味,也有古寺神社的莊嚴;既有天丼、和牛飯的飽足,也有鰻魚飯的驚艷。行走在歷史與煙火氣之間,日本的古都用一種沉靜卻又豐盛的姿態,讓人留連忘返。
下一集,我們將前往大阪,繼續大快朵頤。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tPden4TQe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