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武漢過晚的熱辣滋味

在武漢,除了「過早」文化,還有另一種充滿人情味的夜生活——「過晚」。當夜幕降臨,街邊小吃檔與熱氣騰騰的火鍋鍋底,構成了武漢人最真實的煙火氣。這一晚,我們從魚丸、滷味到公安鍋盔,再到湯包、生煎,最後以一鍋牛雜火鍋作結,體驗屬於武漢的「過晚」快樂。

牛肉丸子:外酥內嫩,汁水四溢

夜市第一站,是黃陂三鮮牛肉丸。剛炸起來的丸子外酥內嫩,咬下去肉汁爆出,帶著薑味與牛肉的鮮香。據說這牛肉丸七分豬肉三分雞湯調和,節慶筵席、火鍋燒烤都少不了它,堪稱武漢人心中的「萬能丸」。

滷味拼盤:鴨脖的靈魂

走進一家現撈鴨脖滷菜館,滿鍋的辣椒、花椒與大料香氣四溢。點了鴨脖、鴨胗、鴨肝、豬皮與藕片。藕片脆甜爽口,鴨胗嚼勁十足,鴨脖則鹹香入骨,麻辣的勁頭越吃越上癮。

滷味的歷史可追溯至楚國,屈原曾寫下「鹿雞或烹」,或許就是最早的滷製記錄。到了明清,辣椒與花椒普及,武漢人愛上的這份麻辣重口,也就順理成章。如今鴨脖已成為武漢的代表美食之一。

公安鍋盔:外脆內香

再來一個公安鍋盔,來自荊州公安縣。外皮薄脆,裡面包著肉餡與少許糖粉,麵香濃郁。普通版肉餡不多,若要更過癮,就得買「肉多多」版本,餡料飽滿得快要溢出,吃得更過癮。

湯包與生煎:江南風味在武漢的演繹

雨夜裡,進到一家小湯包館,點了個番茄湯包。皮薄餡鮮,帶著淡淡番茄香,雖不算濃烈,但勝在清爽特別。

另一邊,還有名聲在外的阿寶生煎。金黃焦脆的底,咬開後是鬆軟麵皮與鮮甜肉汁,比起「煎」更像「炸」,熱量滿滿,卻讓人欲罷不能。

牛雜火鍋:過晚的靈魂

壓軸登場的是牛雜火鍋。小鍋98元,牛肚、牛腸、牛筋、牛肉再加大骨,滷香濃郁,湯底熱辣。牛肉帶勁,牛肚彈牙,大骨邊肉香濃軟嫩,最驚喜的就是那塊牛大骨,骨邊肉吸滿湯汁,風味十足。

牛雜火鍋的歷史不算久,大約一兩百年。清末開埠後,武漢成為牛肉中轉站,內臟便宜,便成了碼頭工人的滋補料理。久而久之,發展出這種熱辣濃烈的牛雜火鍋,也像是重慶牛油火鍋的親戚,沿著長江傳承下來。

結語:夜色下的煙火氣

這一晚,我們走過魚丸、滷味、鍋盔、湯包與生煎,最後以牛雜火鍋收尾。武漢的「過晚」不是精緻的餐桌,而是熱氣與辣味交織的煙火氣。或許,這才是武漢最迷人的地方:夜色下,熱辣滋味與生活氣息同在。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zmvnf9eWaAQ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