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武漢東坡肉與千年蒸菜的味覺之旅
說到武漢美食,不只是一碗熱乾麵。這座城市自古是「魚米之鄉」,既有流傳千年的蒸菜,也有名垂青史的東坡肉。這次,我們從石頭餅開始,走進小館子,吃遍粉蒸、蒸魚、東坡肉,再來一碗現打魚丸湯,用味蕾串起一段段歷史與故事。
石頭餅:長江邊的煙火智慧
旅程第一站,是路邊現烤的石頭餅。老闆用特製黑石頭加熱,餅貼著石頭烘烤,外層帶著天然的凹凸痕跡。先咬一口鮮肉餡,外皮酥脆,內裡鹹香;再試一個紅豆口味,甜甜綿軟,香氣更突出。
據說這餅源自湖北應城,最初可能是人們在長江邊撿圓滑鵝卵石加熱演變而來。如今雖已改良,但依然保留了「石頭烤」的特色,充滿在地煙火味。
粉蒸三樣:魚米之鄉的千年蒸菜
走進巷子裡的小館子,才是真正的湖北蒸菜天地。粉蒸肉、蒸魚、蒸芋頭,冒著白煙,香氣四溢。
先試泡蒸鱔魚,肉質厚實,口感帶彈性,外裹米粉後蒸熟,再淋上一點醋,酸香鮮美,骨頭細碎卻更添風味。再來是粉蒸五花肉,入口即化,米粒黏附其上,帶著米香與肉香,飽足感十足。蒸芋頭綿軟細膩,還有少見的粉蒸同蒿,散發清新草本香氣。
蒸菜在湖北有悠久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蒸器,楚國時期更是盛行。武漢人將魚與米結合,創造出「萬物皆可粉蒸」的傳統佳餚,而「免羊三蒸」正是代表之一。
東坡肉:豬肉推廣大使的起點
來到湖北,怎能錯過黃州東坡肉。一大塊紅燒肉,色澤醬亮,肥而不膩。入口時,肥肉軟滑,瘦肉帶勁,甜鹹交融,讓人忍不住多添兩口飯。
這道名菜的故事源於北宋。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生活拮据,無法再像達官貴人般吃羊肉,於是改以豬肉入菜。當時豬肉被視為下等食材,富人不屑,窮人又不懂煮法。但蘇東坡將豬肉燉煮入味,再在杭州修西湖時拿來犒賞工人,這才讓「東坡肉」聲名大噪。起點雖在湖北黃州,但隨後在杭州發揚光大。
干煸藕夾與魚丸湯:小館子的樸實驚喜
除了東坡肉,老闆還推薦了干煸藕夾。外酥內糯,藕片香甜,再與辣椒同炒,滋味複雜而誘人。另一道黃燜丸子,以豬肉混魚肉與麵粉製成,炸後再燜,鹹香紮實。
最後是現點現做的魚丸湯。師傅用魚肉打漿,丸子在熱湯中浮起,爽滑蓬鬆,入口鮮美。魚湯清爽濃郁,加上蘿蔔清香,更顯滋味。
結語:樸實小館裡的千年傳承
今天的武漢美食之旅,從路邊的石頭餅,到小館子裡的粉蒸菜,再到歷史悠久的東坡肉,每一道都蘊含著千年的文化與故事。雖然環境簡陋,但味道卻絕不輸大餐館。
魚米之鄉的底蘊,就在這些樸實卻驚艷的菜餚中流淌。下次來武漢,不妨走進小巷,去嚐一口歷史的滋味。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ZETvrltHp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