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盡神州:泉州人的早餐與牛排盛宴

泉州,被譽為「半城煙火、半城香火」,這座城市不但有千年古蹟,更藏著滿滿的人間美味。這一趟旅程,從清晨的一碗麵線糊開始,到午間的一桌牛排牛雜大餐,展現了泉州人最樸實卻動人的飲食日常。

古寺巡禮:開元寺與東西塔

在展開美食之旅之前,先走進泉州千年古寺──開元寺。這座寺廟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原名「蓮花寺」,後來因唐玄宗推行「開元之治」,下令各地建立開元寺,泉州人靈機一動,將舊有寺廟改名,省下重建的費用。

今日的開元寺經過修復,除了佛教遺跡,更融合了來自印度教及城隍廟的石雕,充分展現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鎮的多元文化。寺旁的東西塔,已有八百多年歷史,歷經風吹雨打與大地震而不倒,成為泉州人驕傲的象徵。

清晨暖胃:麵線糊與油條

走入泉州的清晨,必吃的一碗就是麵線糊。熱騰騰的湯羹裡,漂浮著細細的銀絲麵線,加入蚵仔、滷大腸、豆腐與豬肝,勾芡後濃稠溫潤,入口滿是當歸酒的香氣。

本地人吃麵線糊,必須配一根炸得金黃酥脆的油條。外酥內軟的口感,沾著羹湯一起吃,既充滿煙火氣,也帶著幾分古早味的溫暖。

古早小吃:醋肉與菜櫬

在小巷子裡,泉州另一種傳統早餐──醋肉,帶來別樣滋味。炸至酥香的豬肉外衣,是以地瓜粉裹成,入口糯香,再咬開時,淡淡酸味慢慢滲出。這種風味源於泉州人利用老醋保存肉類的智慧。

另一道「菜櫬」(又稱菜雞),雖然名字裡有「菜」,卻是以蘿蔔和米漿製成,炸得外酥內軟,入口即化。還有炸紫菜,也體現了靠海城市「有什麼炸什麼」的鮮香樸實。

香甜回味:花生湯

泉州街頭常見的甜品攤,最不能錯過的就是花生湯。花生仁熬得軟綿,入口即化,台語稱之「迷迷桑桑」,完全不用牙齒咬。加上一顆蛋與一塊芋頭,更添濃郁與飽足。配上一根油條,一碗甜湯成了泉州人晨間的小確幸。

午間重頭戲:牛排牛雜大餐

泉州的中午,少不了牛肉。小店裡的一桌牛排牛雜大餐,實在令人驚喜。牛雜滷得入味,腸子軟嫩、肚子有嚼勁,滿滿一盤只需二十元。牛蹄皮滑溜彈牙,帶著咖哩的香辣;牛排則燉得軟爛,入口即化,帶著沙茶與咖哩的風味。

最特別的,還有牛肉羹──把筋多難嚼的牛肉打成泥後再烹煮,湯頭濃郁,肉香實在。配上一碗薑飯,粒粒分明,拌上辣汁,滋味更加豐富。

泉州的牛肉飲食文化,其實與絲綢之路息息相關。自唐宋時期,外來商旅將食牛習慣帶到此地,後來又融合東南亞的沙茶、咖哩風味,才造就今日獨特的泉州牛排風格。

半城煙火 半城香火

這一天,在泉州從麵線糊到牛排大餐,從香甜花生湯到酸香醋肉,不僅是味蕾的饗宴,更是文化與歷史的交織。泉州的美食,正如這座城市一樣:有煙火氣,也有千年的沉澱。

泉州之行,的確值得一試。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nLyve2fqtQM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