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晉江美食記:沙茶香、海味鮮、薑母鴨的溫暖

泉州與晉江,自古就是南來北往的海港重地,飲食文化更融合了南洋、漁村與閩南傳統的元素。這一程,我們從一碗沙茶麵開始,到沙灘上的土筍凍,再來一份清涼石花糕,最後以熱氣騰騰的薑母鴨收尾,體驗泉州人生活裡的味覺日常。

武殿寺旁的沙茶麵:南洋風味的回歸

走進武殿寺,紅磚古宅、番仔樓與姓氏門牌,還能看到「北元南遷」的族譜痕跡,充滿歷史氛圍。轉角就是百家沙茶麵。

25元一碗,滿滿的配料:鯊魚片、鮮蝦、蛤蜊、豆腐,還能隨意搭配。湯底濃稠,花生與沙茶的香氣厚實綿長,並非清水稀湯。鯊魚肉緊實帶彈性,蝦子鮮甜脆口,豆腐吸滿湯汁,口口入味。

沙茶麵其實源於泉州人下南洋的歷史,「沙茶」正是「沙爹」的閩南音。東南亞版本多了椰漿與香茅,而泉州的則更樸實厚重。因海禁,許多泉州人轉道廈門,讓沙茶麵在當地更加盛行,但根子始終在泉州。

安海名物:土筍凍的鮮與脆

來到晉江安海,不能錯過的就是土筍凍。外表透明晶瑩,看似果凍,其實是用沙灘上的「可口隔囊蟲」製成。

入口脆爽,帶著大海的鮮味,沾上醬油、醋與蒜泥,就是最經典的閩南味道。據說當年漁民在沙灘上一挖就是滿滿一把,如今卻成了地方獨特的小吃。

夏日清涼:石花糕的海藻甜品

從海裡撈上來的石花草,經煮煉凝結,就成了冰涼爽口的石花糕。

單吃滑嫩Q彈,帶淡淡蜜糖香,炎夏來一碗格外清爽。如果再搭配芋頭、紅豆,甚至刨冰,就是閩南版的夏日甜品拼盤。

張林遠華的薑母鴨:溫暖辛香

壓軸登場的,是張林的老字號薑母鴨。一整隻本地番鴨,加上大量老薑與麻油翻炒,香氣四溢。

鴨腿肉軟嫩帶彈,薑片入口卻意外不辣,反而有點似壽司的甜薑。筍乾脆爽,帶微酸的發酵感,鴨胗與鴨腸嚼勁十足,再來一碗米血更添飽足。最後澆上一點鴨油與薑片在白飯上,那種溫潤辛香,令人食慾大開。

至於名字的由來,「薑母鴨」並非強調「母鴨」,而是「薑母」——取子薑而得名。早在宋朝甚至漢代,已有以薑與鴨肉同煮的食譜;傳到台灣後,加入大量米酒與高湯,變成了能打邊爐的火鍋式吃法。

結語:鮮、香、暖的泉州味

泉州與晉江的美食,有歷史、有故事,也有真實的日常味道。一碗沙茶麵承載了南洋記憶,一份土筍凍保存了漁民智慧,一碗石花糕是夏日的清涼小確幸,而熱氣騰騰的薑母鴨,則是冬日的溫暖陪伴。

這,就是泉州人餐桌上的鮮、香與暖。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Wzw6Rzh03TA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