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天兩夜:大肉面、烤鴨與歷史古城的味覺與人文之旅

南京,一座融合歷史厚重與市井煙火的城市。這裡有乳香四溢的大肉面、鹽水鴨與烤鴨,也有深藏千年的明孝陵與中山陵。三天兩夜的行程,既能飽覽古都風采,也能大快朵頤,體驗這座城市獨有的味覺與文化。

淮揚菜初體驗:鹽水鴨與烤鴨的雙重奏

旅程第一站,直奔掛滿獎牌的黑珍珠餐廳。經典淮揚菜如鹽水鴨與烤鴨輪番上桌。鹽水鴨軟嫩入味,帶著淡淡乳香;烤鴨則皮脆肉嫩,胸脯鮮美。南京的氣候與地理極適合養鴨,明代朱元璋更推廣食鴨,至今成為城市飲食文化的象徵。隨後的「灌蟹小黃魚」蟹黃流心,精巧細緻;軟兜炒飯粒粒分明;而刀魚餛飩與清燉獅子頭,則展現出淮揚菜的細膩功夫。

明孝陵與中山陵:歷史的厚度

飽餐一頓後,步入明孝陵神道。六百米長的石像排列,象徵天下太平。陵墓佈局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格局,成為後世帝王陵寢的範本。再走至中山陵,莊嚴的建築承載著近代中國的記憶,讓人心情沉重。途中來碗鴨血粉絲湯,雖然湯底平實,但滑彈的粉絲依舊暖胃。

平民美食:超級大肉面

晚上走進居民區的小館子,點上一碗「許家大肉面」。26元的大肉厚得像手指,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搭配老滷拌麵,鹹香中帶絲絲甜味,江蘇風味盡顯。再加雪菜、毛豆與貢菜,酸爽解膩。這碗面原本是碼頭工人的飽肚食物,如今卻成為遊客必嚐的平民經典。

老門東:文化街區的夜遊

老門東文化街區燈火通明,飯店林立。意外遇上「豆花莊」,竟能在南京吃到仙草與酒釀豆花。豆香清淡,口感細膩,甚至比仙草更驚喜。雖然這裡略少煙火氣,但能一站式打卡南京名店,也別有風味。

早市尋味:烏飯團與牛肉鍋貼

走進老小區菜市場,最吸引人的是長長人龍的烏飯團。用烏葉汁浸泡過的糯米,黏糯中帶草本清香,鹹口加咸菜、肉鬆,甜口配砂糖、蛋黃,各有特色。隔壁攤的牛肉鍋貼金黃酥脆,雖無爆汁,但嚼勁十足。這道小吃源於明清時期的回民聚落七家灣,用牛肉取代豬肉,才成就了今日的南京特色。

烤鴨不離身:小區的爐火香氣

南京人說「沒有一隻鴨子能走出南京」。在小區樓下買到27元一隻的掛爐烤鴨,皮酥肉嫩,還帶點汁水。與大館子的精緻相比,這裡更接地氣,真正展現日常飲食的煙火氣。

牛首山佛頂宮:佛骨舍利的莊嚴

2015年開放的牛首山佛頂宮,是南京近年的新景點。這裡供奉著在大報恩寺遺址出土的佛骨舍利,平時難得一見,只在特定節日開放。建築設計宏偉壯觀,佛教氛圍濃厚,已成為遊客必訪的文化地標。

收尾:皮肚麵與三鮮炒麵

旅程最後一站,當然要用麵收尾。皮肚麵吸飽湯汁,口感蓬鬆似海綿;三鮮炒麵則料多實在,彈牙耐嚼。無論是街邊小館還是大飯店,南京的飲食,總能展現厚實與飽滿的氣勢。

結語:鴨都南京,古今交織

三天兩夜走過南京,既吃遍了大肉面、鹽水鴨、烤鴨與小吃,也探訪了明孝陵、中山陵與牛首山。這裡既有帝王氣魄,也有百姓煙火。南京的滋味,正如這座古都本身——厚重、飽滿,令人回味。

YouTube專欄名稱:丹牛食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7JBRecJgYUw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