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從《非暴力溝通》學懂愛與理解

生活中,我們無可避免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有些人的言語,讓我們感到溫暖、愉快;但有些人的溝通方式,卻只會帶來沮喪與衝突。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答案正是來自一本被譽為「改變人際關係的聖經」的暢銷書——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盧森堡博士一生致力推廣一種能化解衝突、拉近彼此距離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愛的語言」。它的核心不在於爭辯輸贏,而是透過理解與傾聽,讓人們真正連結

博士的經歷可謂傳奇:他曾介入幫派紛爭、校園矛盾,甚至在極度危險的巴勒斯坦,以一個美國人的身份站上講台。面對滿場敵意與咒罵,他沒有退縮,而是用「非暴力溝通」去理解對方的憤怒與需求。最終,那位原本咆哮要他「滾出去」的巴勒斯坦人,竟邀請他到家裡作客,並成為朋友。這,就是溝通的力量

為何我們常常「說錯話」

盧森堡博士指出,我們日常的表達,很多時候其實是「暴力」的

· 道德評判:把人貼上「自私」、「冷漠」的標籤,忽略了對方背後的感受與需求

· 比較:和他人對照,只會讓自己痛苦,令溝通變得防禦

· 推卸責任:用「你令我很傷心」這種說法,把情緒的根源推到他人身上

· 強人所難:隱含威脅的要求,只會引發反感與對立

這些語言看似平常,卻不知不覺中,築起了人與人之間的高牆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

要打破隔閡,盧森堡博士提出了簡單卻有力的「四步法」

1. 事實:客觀描述,不帶批判。例:「你從下午五點到十點都在寫功課」,而非「你很懶」

2. 感受:說出自己的情緒,而非想法。例:「你剛才一直讚別人的太太,我覺得很難過」,比「你根本不愛我了」更能引起理解

3. 需要: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隱藏在抱怨裡。例:「我希望你能幫忙家務」,而不是冷戰

4. 請求:提出具體、清晰、非命令式的行動。例:「你可不可以把玩具放回箱子?」比「你快把房間收拾好!」更有效

這四個步驟,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事實、感受、需要、請求

為何這麼重要

斯坦福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成功,10%來自知識,90%則取決於人際關係。無論在家庭、職場還是社交圈,良好的溝通就是打開合作與幸福的鑰匙

非暴力溝通,不只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心態:學會理解對方的情感,傾聽背後的需要,用尊重代替批判,用愛取代冷漠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真正的交流,不是爭論誰對誰錯,而是能否彼此看見、彼此理解。當我們放下評判,以愛和尊重去對話,無論是親密關係、家庭生活,還是工作環境,都能變得更和諧、更有人情味

想要改善人際關係嗎?從今天開始,說話前先想一想:我是要發出批判,還是表達感受與需要?答案,將決定你的世界是否更柔軟、更美好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LMjPORYTCc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