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才活得闊——《極簡主義》給香港人的生活升級術

在香港,很多人把「高收入+大屋+名牌」當成有質素的生活。然而《極簡主義》告訴我們:真正高質,不在於你擁有多少,而在於你保留了什麼讓你更自由。兩位作者瑞安與喬舒亞用自己的轉身示範——從年薪六位數的企業高管,退掉過度的物慾與身份枷鎖,換回了健康、人際、熱情、成長與奉獻的「五大要素」。對於居住空間緊絀、節奏飛快的香港人,更值得一讀

為何「富足不等於幸福

兩位作者出身坎坷,年輕時把「賺更多」視為唯一解法:升職、買車、置業、購物……短暫興奮過後,是更大的空虛與壓力。直到他們遇上「極簡主義」——剔除多餘,專注重要——才發現,原來快樂不是商店售賣的商品

什麼是極簡:不是清空,而是騰出空間給重要的

極簡主義不是苦行,也不是把家變成酒店式空無一物,而是三個取向

1. 少物:斷捨離不常用、無價值、拖累你的東西

2. 少噪:減少奪走注意力的資訊與應酬

3. 多義:把時間與金錢投向真正重要的人與事

在香港語境,就是:在侷促的空間裡,換回寬闊的心與時間

五大要素:支撐「有品質生活」的骨

1. 健康:一次改一個習

與其豪言壯語,不如「10天一改」。例如:先戒晚間含糖飲品,配合每晚20分鐘快走。極簡帶來的,是可持續的好習慣

2. 人際關係:先定義你要的關

列出你想要的相處模式(互相尊重、可坦白、少消耗),主動靠近同頻的人;對長期耗損的關係,用善意的距離重置邊界

3. 熱情:把「身份」鬆手,才看見想做的

問自己:「若錢不是問題,我最想把時間花在哪?」找出三位以此維生的人,學他們的路徑,做小規模試驗。熱情不是一拍即合,是被時間與專注養出來

4. 成長:改變即成

把生活簡化後,學習與反思才有空間。作者把心得寫進文章與演講,越輸出越清晰——成長是可複利的

5. 奉獻:有用感就是幸福

工作不只是搵錢,是「我對他人有用」的場域。當你感到自己在貢獻,才更容易接納自己,也更快樂

斷捨離四原則(實操版

1. 你的需要為準,不是物品「可能有用」

2. 忘掉價格沉沒成本:昂貴該留下

3. 物盡其用:你少用的,轉贈或轉售給真正需要的人

4. 感情不等於物品:保留少量最能代表記憶的物(甚至拍照存檔),放手其餘的

香港人的極簡清單:今日就能

· 一房一功能:床只睡覺、桌只工作,收納不外露

· 「一進一出」規則:買一件新衣,必捐出或賣出一件舊衣

· 週末 30 分鐘「表面整理」+每月一次「深度清理」

· 手機首頁只留八個高頻 App,通知預設全關,白名單開啟

· 訂立「無屏時間」:晚飯後 1 小時不看屏幕

· 自動化理財:出糧日先儲蓄(或還債),才安排花費

· 取消不必要的自動續訂與會員,八達通自動增值額度下調,降低「無感消費」

· 把「必到」應酬改為「有意義的聚會」;每月安排一次深度對話

· 對長期消耗的關係,禮貌說「不」:說明現況、提出替代方式或頻率

· 每日三件最重要的事(MITs),完成即止,避免無限加班

· 會議半小時上限+預先議程;能電郵就不開會

常見誤解,快速拆

· 「極簡很苦。」——極簡不是剝奪,而是優先次序。你仍可保留真正熱愛的物與事

· 「家裡要像樣板屋。」——美感是附加值,核心是功能與意義對齊

· 「有小朋友就做不到。」——聚焦流暢度:清晰收納、少即易收拾,反而更親子

七天啟動計

· Day 1:丟棄 12 件最容易出手的小物(過期、重覆、壞掉)

· Day 2:清理手機與電郵(退訂 10 封常見促銷)

· Day 3:衣櫃只留「合身、常穿、喜歡」三標籤

· Day 4:設定自動儲蓄/還債比例,取消 1 項訂閱

· Day 5:定義你的「五大要素」行動,每項一個小步

· Day 6:安排一場深度對話,代替一場尷尬應酬

· Day 7:寫下本週最有價值的三件事,決定下週保留與剔除的安排

高質生活不是疊加,而是減法與聚焦。少,即是多;多,即是雜。當你把空間、時間、金錢與注意力從「非必要」中解放出來,健康、人際、熱情、成長、奉獻就會長回來。《極簡主義》提醒我們:與其追逐更大,不如先把當下的有限用到極致。從今天起,為真正重要的事,留出位置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mmLa7NUeE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