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也要活成自己——《被討厭的勇氣》給香港人的清醒指南
在這座節奏堪比秒錶的城市,我們習慣把人生壓成一條直線:升學、搵工、上樓、成家。可越努力越焦慮,越迎合越不快樂。《被討厭的勇氣》用一場青年與哲學家的對話,把阿德勒心理學講得通透:世界其實不複雜,困住我們的,是自己不敢改變的心。從此刻起,每個人都能選擇自由與幸福——前提是,你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原因論 vs 目的論:不是過去決定你,而是你決定過去的意義
多數人活在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現在的我,被童年、創傷、出身牽著走。阿德勒反其道而行:我們做每個選擇,都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
不出門的「社恐」也許不是被恐懼困住,而是「用恐懼當藉口」去達成不出門的目的;你向同事發火,未必因對方失誤,而是藉憤怒達成「震懾」的目的。當我們承認「我是為了某個目的而這樣行動」,改變就有了入口——目的能換,行為就能換。
自卑感人人有,別讓它長成「情結」
阿德勒說,自卑感是推動文化的引擎;問題在於:
· 自卑感:我不夠好,所以去學習、去成長。
· 自卑情結:把「不夠好」變成藉口——「因為學歷低/樣貌普通,所以我不可能成功」。
· 優越情結:外顯的自負,內裡的自卑——靠名牌、頭銜、誇耀不幸來抬高自己。
真正健康的比較,是拿今天的自己,對標理想中的自己,而不是盯著別人的人生做賽跑。
課題分離:自由的第一刀
阿德勒的名招叫課題分離——誰承擔結果,誰的課題就由誰做主。
讀甚麼、做甚麼工、何時結婚,是你的課題;父母的面子、上司的期待,是他們的課題。
對別人的課題,不干涉;對自己的課題,不交托。這不是冷酷,而是為關係留出健康距離——能靠近,也能退後。
橫向關係:別再用「上對下」操縱彼此
在家裡、公司裡,我們太習慣用「表揚/批評」這套縱向語言。阿德勒建議改成橫向關係:
少一點評價,多一點感謝、尊重、欣賞——「多謝你幫手」、「你這步驟好有啟發」。當我們不再用糖與鞭子操縱對方,信任才長得出來。
三個關鍵肌肉:自我接納、信賴他人、貢獻他人
· 自我接納:不是自我催眠「我一定得」,而是誠實承認「我暫時未得」,並專注可改變的部份。
· 信賴他人:以無條件的信賴作為關係起點(而非處處設防的「信用審批」);是否辜負,是對方的課題。
· 貢獻他人:工作不只是搵錢,而是把自己放進共同體,體會「我對別人有用」。當你能貢獻,你就更接納自己,也更有勇氣面對難題。
活在此刻:把聚光燈打在「現在這一點」
我們把人生想成到山頂的長線,於是一路焦灼。阿德勒提醒:人生其實是連續的「點」。讀一頁書、寫一段程式、陪家人吃一頓飯——每個「此刻」就是人生本體。當下做對一件小事,比空想十個大目標更能改變軌道。
香港場景的立即實踐
· 職場:把「要上司讚」的目的,換成「讓團隊更順」;開會少評價多感謝,爭取用事實與方案說服(他是否採納,是他的課題)。
· 家庭:與父母談「我的課題/你的課題」——選工、結婚由我承擔;你可以關心與支持,但不替我決定。
· 社交:願意被少數人不喜歡,換回做自己的空氣。把心力放在同頻的夥伴與能貢獻的場合。
· 自我:把每日變成「微行動清單」:寫下三件今天可完成的小事,完成就打勾——用完成感積木,砌出自信。
你可能會不習慣,這很正常
阿德勒的話常「逆常識」:否定原因論、主張課題分離、鼓勵被討厭。第一次聽會刺耳,但真正的成長,往往就發生在刺痛之後。改變不是頓悟,是肌肉訓練——每天練一點點勇氣。
總結
《被討厭的勇氣》不是教你變硬,而是教你變剛且柔:
用目的論為行動負責、用課題分離換回自由、用橫向關係滋養信任、用三個關鍵肌肉穩住幸福,然後把聚光燈,打在此刻。
當你願意承擔「做自己」被討厭的代價,世界就回以真正的喜歡——不是所有人的喜歡,而是你對自己的喜歡。從今天開始,活成你自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TBXCGHkv6c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