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谷到劍橋:一位「17歲前從未上過學」的女孩,如何在10年內成為劍橋博士
她在美國偏遠山谷長大,不上學、不看醫生,靠拆廢鐵度日;17歲自學考進大學,27歲獲劍橋大學博士。《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Educated)不是勵志雞湯,而是一段在愛與控制之間掙脫、自我重建的真實旅程。
荒誕中的日常:宗教、恐懼與「末日準備」
塔拉出生於愛達荷州山區,父親經營廢料場、母親做草藥療法與接生。家中七名孩子多數沒有出生證明,不讀書、不就醫,長年為「世界末日」囤糧備彈。父親深信政府與學校會「洗腦」,於是全家活在對體制的恐懼裡——這就是塔拉的童年底色。
鐵與火的成長:危險工作與「神蹟」醫術
孩子一長大便下場拆車、搬鐵。割傷、燒燙、墜落事故屢見不鮮;即使瀕臨死亡,也拒絕送院,全靠母親以精油、草藥「治癒」。一次次死裡逃生,被視為上帝庇佑,更鞏固了父母對體制的不信任。
巨大的裂縫:兄長離家與暴力陰影
安靜好學的兄長泰勒憑自學考上大學,為塔拉打開另一個世界的想像;但二哥肖恩的情緒失控與言語、肢體暴力,將她拖入陰影。父母的忽視與縱容,使家成為最不安全的地方,成了她離開的真正推力。
自學起步:從「零」到大學門檻
塔拉幾乎沒有受過系統教育,只能靠自購課本苦讀;首次考試失利,再戰成功,以28分考入楊百翰大學。這一步,既是向知識靠近,也是對父權敘事的第一次鬆動。
文明衝擊:從「不懂猶太人大屠殺」到啟蒙
初入校園,她對基本學術與生活常識一無所知——從課室選擇、衛生習慣到歷史常識,樣樣碰壁。在藝術史課上問出「Holocaust是什麼?」全場錯愕。恥感與震撼之後,是急速學習與價值翻新。
第一個「背叛」:助學金與制度信任
在主教與同學勸說下,她首次申請政府助學金,還曾天真地想「退回多餘款」。這筆資助令她能專心上課,也成為她與父親意識形態決裂的第一個明確動作——她開始明白,制度並非洪水猛獸。
知識的刀鋒:看見父親的病與虛構
心理學課讓她認識「雙相情感障礙」與偏執症狀,開始對照父親的行為。她追查童年「政府射殺反學校家庭」的傳聞,發現與事實南轅北轍——童年恐懼竟源自父親的想像。世界裂開了。
學術飛翔:從交換到劍橋博士
她在歷史、政治與思想史中找到歸屬,獲推薦赴劍橋深造,再攻讀碩博,並前往哈佛訪學。老師稱其論文為「三十年執教以來最佳之一」——被剝奪的十七年,最終化為研究的狠勁與洞察。
家庭決裂:愛與控制的最後通牒
當她與姊姊決意揭露二哥暴力,父親怒斥、母親沉默,甚至召來施暴者「對質」。之後父母與多名兄姊指控她「被撒旦控制」,她在愛與忠誠、真相與自我之間被迫抉擇——選擇了後者,也承受長久崩潰與療癒。
重建自我:從孤絕到連結
在兄長泰勒的支持與心理治療下,她走出陰霾,完成博士學位,於倫敦展開新生活。雖與父母分道揚鑣,母系親族給了她另一種家庭的擁抱。她明白:你可以愛一個人,仍然選擇說再見。
教育的兩重意義:逃離與救贖
對多數人,教育是資歷與門票;對塔拉,教育既是逃離原生枷鎖,也是重建世界的工具。她用學問為自己建立「可驗證的現實」,不再受恐懼敘事操控——這也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最刺痛、也最動人的地方。
給香港讀者的啟示:在夾縫中長出自己的路
在高壓節奏與家庭期望並存的香港,塔拉的故事像一面鏡子:
· 教育不只改變階層,更改變「能否擁有自己的想法」;
· 愛不是無條件服從,當「以愛為名的控制」出現,勇於設界線,是對自己與關係的負責;
· 知識帶來自由,也帶來代價——你可能失去某些關係,但會得到真實的自己。
總結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寫的不只是逃離,更是返身自救。塔拉從山谷走到劍橋,用十年補上十七年的欠賬,證明教育能把人從恐懼的敘事中解放出來。當我們在現實壓力與家庭期待之間左右拉扯時,不妨記住她的答案:選擇真實的自己,然後讓知識,帶你飛往你的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f9V_6ZSAM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