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逗了,費曼先生!——從原子彈現場到講台,他如何把科學過成一場好玩的人生

在新墨西哥沙漠的凌晨,一個橙紅巨球撕裂天際;在普林斯頓的講堂,愛因斯坦推門而入;在加州理工的食堂,一記旋轉的餐盤,意外催生了物理學史上最著名的「費曼圖」。他,是理查德.費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破解保險箱的惡作劇高手、打鼓成癮的樂天派,更是把「好奇心」當信仰的科學傳教士

原子彈誕生那一刻:他偏要「裸眼」直

1945716日,三位一體核試爆成功。旁人戴上護目鏡,費曼卻把鏡子丟一旁,只為「完整、立體地」看清歷史。這種對真相的執念,也貫穿他其後一生:不跟風、不盲從,親眼觀察、親手驗證

好奇心是最好的啟蒙:父親的「開放式教育

費曼出身普通家庭,卻從小被父親「玩」出科學腦——用藍白瓷磚教序列,用森林散步講《大英百科全書》,面對玩具小球的怪現象,不給標準答案,只教他先觀察。更重要的是,父親提醒他:「皇冠也是帽子。」權威值得尊重,但不必膜拜

MIT到普林斯頓:把學校讀成實驗

在麻省理工,他一邊修物理一邊闖生物、化學,兼職跑去電鍍公司當「首席化學家」,硬是做出新工藝、刊登廣告嚇倒同業。對於坊間流言「阿士匹靈配可樂會昏厥」,他乾脆自我實驗——結果毫髮無傷,只證明:科學,不迷信傳聞

和大師過招:在巨人肩膀上照樣唱反調

研究生時代做報告,羅素、馮諾依曼、愛因斯坦都坐在台下。他先是緊張,轉身替愛因斯坦指路找茶杯後,忽然平靜如常。面對波耳父子主持的研討,他在角落直言不讳指出不妥之處,換來波耳評價:「他是唯一不怕我的人。

曼哈頓計劃:天才小組的「開鎖王

戰時赴洛斯阿拉莫斯,他從核對齒輪圖紙做到理論小組長;白天算方程,夜裡打鼓解壓。為了打破封閉文化,他自學開鎖術,一張張字條戳穿軍營的「同密碼」鬧劇,逼得大家升級保安——幽默,是他推動制度改良的方式。愛妻艾琳離世,他以沉默渡過悲傷,把思念寫進一封從未寄出的信

他教書,不是為了教科

戰後轉任教職,費曼把「為何學物理」總結成五條:能算能量度、推動人類知識、欣賞自然之美、鍛煉求知方法、培養自由創造精神。他到巴西演講,當面抨擊死背教育「不算科學」——得罪人,卻講真話。對他而言,學生與教學,是生命的延續

餐盤如何轉出一座諾貝爾

某天食堂,一只被拋起的餐盤邊飛邊轉,盤徽擺動的頻率與轉速之間的關係,引發他連鎖聯想:相對論狄拉克方程量子電動力學,最終發明以圖線表徵粒子互動的費曼圖1965年,他因此獲頒諾貝爾獎。典禮前他還操心「需不需要倒退著走回座位」,直到主辦方回覆:可以轉身,才安心去領獎——名利可有可無,風格不能丟

科學家的副本:鼓手、畫家、段子

五十歲學畫,參展、畫模特、惡搞「居里夫人觀測輻射」;沒鼓就敲垃圾桶也能打出律動。他把世界當作一間巨大的實驗室——用藝術感受自然,用科學拆解美感

率真到最後一句

1988年,費曼因癌離世,臨終前留下「死亡太麻煩了,我不想死兩次」的率性。他的學生在加州理工圖書館掛起橫幅:「我們愛你,Feynman。」《時代》評他:像連鎖反應般向四方炸開,留下光與熱

給香港讀者的費曼三堂

· 把好奇當日常:見到現象,先觀察再下結論;能自己做的小實驗,別交給搜尋引擎

· 對權威保留幽默的質疑:尊重專業,不盲從;敢問「為什麼」,也敢說「我不知道」

· 學習要好玩:把功課變成自選題,把專業跨界用——像費曼那樣,用鼓點、畫筆與方程式,講同一個世界

《別鬧了,費曼先生!》讀來哈哈大笑,笑完才發現——他把嚴肅的科學過成了輕盈的人生:好奇心是引擎,誠實是指南針,幽默是避震器。對活在高壓節奏下的我們,費曼的提醒再簡單不過:別做世界的旁觀者,做知識的探險家。當你把「想知道」放在前面,困難不會少,但每一步都會更有光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k7Sq-evpoQ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