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冥想:60天走出抑鬱?——《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給香港讀者的實踐指南
在香港,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抑鬱與焦慮並不罕見。研究顯示,一生中大約有一成以上的男性、近兩成的女性會經歷抑鬱。越想「振作」,往往越無力;就像失眠時越逼自己入睡越精神。若你也在尋找一種不靠「硬撐」的方式,《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所介紹的正念冥想,或許是一條可行之路——不是魔法,而是一套可在日常中隨時練習的心智訓練,幫你重新回到當下。
為何我們愈想「振作」愈難受?
抑鬱的核心在「情緒 × 想法」的互相拉扯:情緒低落時,腦海會自動跳出批判與負面自我對話;愈把它們當成「錯誤」去消滅,反而愈放大。正念的切入點,是停止與情緒打架,改為溫柔而清醒地覺察它們的來去——讓心從反射性的抗拒,轉為有選擇的回應。
什麼是正念?一種不評價的覺察
正念(Mindfulness)並非神祕學,而是對當下經驗——身體感受、思緒、情緒、聲音——保持開放、不貼標籤的留意。當你清楚看見此刻如其所是,腦袋便不必再被「應該如何」綁架,心也才有空間作出更合宜的選擇。
正念帶來的五個好處
· 睡眠與壓力調節:減少思緒翻攪,提高對壓力的耐受與復原。
· 自控與專注:更易聚焦、管理衝動與情緒起伏。
· 精力回升:讓大腦從過度思考中「熄機充電」。
· 自我覺知:更懂身體與心的訊號,及早調整。
· 關係品質:慈悲、同理與感恩的肌肉被鍛鍊,對自己也更能接納與和解。
經典入門:葡萄乾練習
取一顆葡萄乾,仔細看、摸、聞,放入口中,慢慢感受質地與滋味的變化,直到吞嚥後仍留意餘韻。這不是吃葡萄乾,而是練「覺察」——把全神貫注帶回最尋常的小事。日後將此延伸到刷牙、洗澡、吃飯、走路、倒垃圾等日常,一次只選一件事練習,成效更穩。
把心帶回身體:三種呼吸練習
· 躺姿腹式呼吸:一手放腹部,感受吸氣鼓起、呼氣下沉。
· 坐姿呼吸:脊背挺直,不改變呼吸,只觀察氣息流動與停頓。思緒走神時,溫柔把注意帶回呼吸。
· 三分鐘呼吸空間:第一分鐘覺察此刻(想法/情緒/身體)、第二分鐘專注腹部呼吸、第三分鐘把覺察擴展到全身。每天固定三次,小而穩的切入點。
走在路上也能冥想:行走與雙手練習
找一段安全的小路,慢慢行走,細察腳掌落地、重心轉移與肌肉張力。焦躁時,行走的踏實感常比坐著更能安定心。也可在座位上做「雙手正念」:不看手,純以觸覺探索溫度、壓力、麻痺或刺痛,學習直接經驗而非用腦評論。
與不適共處:全身掃描與正念瑜伽
在安靜空間躺下,將注意從腳趾一路掃描至頭頂;遇到緊繃或不舒服,以呼吸停留,觀察它的變化而非急著趕走。搭配溫和的站姿伸展與肩頸活動,尊重身體界線,不逞強。關鍵不是「拉多深」,而是「看得清」。
8週實踐路線圖(可依個人調整)
· 第1週:每日全身掃描;挑一項日常(如刷牙)練覺察。
· 第2週:持續掃描+10分鐘坐姿呼吸;每天記錄一件愉快事件與身心感受。
· 第3週:加入坐姿瑜伽與「三分鐘呼吸空間」(建議每日三次);記錄一件不愉快事件。
· 第4週:持續瑜伽與呼吸,練習面對緊張與不快,嘗試從反應轉為回應。
· 第5週:觀察「厭惡/抗拒」的自動反應;以善意對不舒服作溫和回應。
· 第6週:把焦點放在「想法就是想法」;看見念頭起滅,必要時回錨呼吸。
· 第7週:混合練習(掃描+坐姿+瑜伽),拉長至約40分鐘;維持三分鐘呼吸空間。
· 第8週:總結並挑選你最可持續的日常組合,建立無導引也做得到的習慣。
無選擇的覺察:把練習「合成一支箭」
當基礎穩了,可嘗試放下特定對象,對身體感覺、聲音、念頭、情緒一律開放。不要追、不要擋,像鏡子般照見一切。做不長沒關係,短而清醒比長而恍惚更扎實。
面對復發與低潮:實用介入
當情緒往下沉時,先做一輪三分鐘呼吸空間,再回到身體(腳掌着地、坐骨接觸、肩頸張力);必要時起來做行走或伸展。原地「清醒」往往比原地「死撐」有效。
兩個關鍵提醒
· 不設目標:渴望下次也「一定放鬆」本身就是評價,會卡住練習。正念不是要達到某個理想狀態,而是誠實覺察此刻的樣子。
· 不只在坐墊上:真正的功課在生活裡——走路、吃飯、聽歌、洗碗,都可成為回到當下的入口。
總結
正念冥想不是速成藥,而是一種可複製、可落地的生活方式。《改善情緒的正念療法》提供的路線,讓我們在香港這座高壓城市,也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呼吸、行走、覺察——把心安放回當下。當我們不再與情緒作戰,專注於眼前的真實,便有機會在平凡日常裏重建穩定、清明與自由。
溫馨提示:若你正經歷明顯且持續的抑鬱或有自傷念頭,請盡快向精神健康專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或本地支援熱線求助;正念可作為重要的輔助,但不能替代專業評估與治療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SjoRcO63ps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