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個宇宙有另一個你?——從「永恆暴脹」到「數學宇宙」的四層平行世界

2006 年,美國女子卡羅自述「走失到陌生版的老家」,後來又回復正常。傳聞真假難辨,卻把大眾的目光拉回一個硬核問題:平行宇宙是否真有其事?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麥斯・泰格馬克在《穿越平行宇宙》中給出一個雄心勃勃的答案——不僅可能,而是物理理論的自然推論他以宇宙暴脹(inflation)為基石,構建「四層多重宇宙」圖景,解釋為何會有「另一個你」,以及我們所處的宇宙為何「恰到好處」

為何需要「多重宇宙」:暴脹理論補上大爆炸的缺

傳統「大爆炸」能解釋宇宙誕生,卻難以回答兩個核心難題

· 溫度均勻性:既是大爆炸,為何遠隔天邊的區域溫度幾乎一致

· 臨界密度的「剛剛好」:宇宙既沒因太密而塌縮,也沒因太稀而四散,為何如此精準

暴脹理論提出:在創世初期,時空像被「指數擴張」般一翻再翻,產生龐大而均勻的區域;暴脹在不同「地塊」停下,留下各自演化成星系、星球的「熱大爆炸泡泡」。這個機制既解釋了溫度的均勻,也解釋了密度的臨界。一旦暴脹是「永恆」的,就自然引出多重宇宙

第一層:遙遠但同法則的「隔壁宇宙

把我們可見宇宙想像成一個半徑約 138 億光年的「球」。在更遠處,還有無數與我們物理定律、常數相同的區域,也各自演化出星系文明。
在足夠遙遠的距離(天文級的「10  10  29 次方」米之外),原子排列有機會「撞車」,出現「另一個你」——分子到神經網絡都與你一致,但彼此永無法因光速限制而互見

第二層:法則相近、常數不同的「別樣宇宙

同樣來自暴脹,但基本常數(如引力強弱、粒子質量)可能不同。就像「同一齣戲,不同舞台燈光與布景」:規則大致類似,細節卻能翻轉歷史走向。這些宇宙與我們之間,被仍在進行的暴脹空間分隔,原理上不可抵達

第三層:量子分叉的「多世界

量子力學的「疊加」與「退相干」帶來另一種平行:每個量子可能性都在希爾伯特空間中演化為一條獨立分支。你中午選中餐或西餐、你是否赴約,兩個版本都真實存在於各自的分支;我們之所以只經驗到其中一條,是因為量子資訊一旦被環境「泄露」(哪怕一粒光子),疊加即坍縮,主觀上只剩單線劇情

第四層:最終的「數學宇宙

泰格馬克更進一步主張:宇宙不僅可被數學描述,它本身就是數學結構。
不同的數學結構,對應不同的「宇宙族譜」;我們熟悉的物質、粒子與力,皆為某個更深「方程」的展現。若有「終極公式」統攝一切,改動初始條件與參數,就生成不同宇宙——宛如在巨型參數空間中「調參出萬千現實」

在香港讀者的三個重點提

· 多重宇宙不是空想:它是永恆暴脹量子力學的合邏輯推論,並非玄學包裝

· 「另一個我」的語境:第一層的「另我」是遙遠排列的巧合;第三層的「另我」是量子的分支必然

· 可證不可達? 暴脹的多項觀測(如微波背景細節)支持其框架,但跨宇宙直接驗證困難;理論仍在迭代,卻是目前最能統一多個宇宙學難題的方案之一

從「宇宙為何這麼均勻、剛剛好」出發,暴脹理論把我們帶到一座四層樓高的宇宙大廈:遙遠的相似宇宙、常數不同的別樣宇宙、量子分叉的多世界,乃至數學本體的終極宇宙。
「另一個你」或許確在浩瀚彼方,或在量子枝枒上並行前進。無論答案最終如何,多重宇宙為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讓我們在渺小與壯闊之間,更加珍惜此刻所居的這一個宇宙與這一個人生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vSOSsJ-fxM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