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質:為何人人都堅持「我對你錯」?

我們每天都在做各種大大小小的判斷,有些是「事實判斷」,例如石頭一定會往下掉;但更多時候,我們做的是「道德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然而,不同的人往往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喬納森·海特在其著作《正義之心》中,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揭示了道德的心理機制,讓我們明白為何人類總是堅持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

道德與直覺:狗頭與狗尾巴的比

海特認為,人類的道德判斷並不是冷靜的理性計算,而是先憑直覺作出結論,再用理性來「找理由」。他用「狗頭與狗尾巴」來形容:直覺是狗頭,理性只是狗尾巴,搖動的作用只是為了與他人溝通,而不是決定判斷本身。
換句話說,我們常常「先覺得不對」,再去想理由來支持。這解釋了為何即使沒有邏輯依據,人們仍然會堅持某些道德立場

六種「道德味道」:我們的價值感應

海特將人類的道德直覺,歸納成六種情感基礎,就像味覺一樣,不同的人對不同「味道」敏感度各異

1. 關愛與傷害:同情弱小、厭惡暴力

2. 公平與欺騙:在意付出與回報是否對等

3. 忠誠與背叛:重視群體利益與團結

4. 權威與顛覆:尊重秩序,也可能反抗不公權力

5. 聖潔與堕落:對「潔淨」與「污染」的敏感,例如宗教信仰、禁忌行為

6. 自由與壓迫:抗拒強權,追求自主

自由派人士往往更看重「關愛、公平、自由」三種,而保守派則六種都在乎,這也是不同政治、宗教與文化衝突的根源

道德的相對性:不同文化,不同標

海特指出,不同社會的倫理觀念各有重點

· 自主倫理:個人權利至上,強調避免對個體的傷害

· 集體倫理:群體利益高於個人,例如家庭、國家

· 神性倫理:行為是否「神聖」或「污穢」,比是否傷害他人更重要

他在印度的經歷便揭示了文化差異:在西方人眼中,婦女不上桌吃飯是「不平等」;但在印度,這是婦女履行家庭角色的一部分,並不被視為不道德

如何改變道德判斷

講道理往往無效,因為理性難以改變直覺。海特以「大象與騎象人」比喻:大象代表強大的情感直覺,騎象人代表弱小的理性思考。要影響他人,必須同時打動「大象」與「騎象人」——先建立好感,再以理據補充。這也是為何在網上爭論多數以「吵架收場」,因為雙方都只是用直覺對抗直覺

《正義之心》告訴我們,道德並不是單一的真理,而是人類情感、文化與群體進化交織的產物。不同的人對「六種道德味道」有不同敏感度,才會在同一問題上得出不同結論。理解這一點,能讓我們少一些「我對你錯」的執念,多一些換位思考。畢竟,與其爭個誰對誰錯,不如先嘗試理解對方的直覺與價值,這才是通往真正理解與合作的起點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8ZLbquwVBY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