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名字重奪人生:一個普通女生,如何撼動加州法律
在2015年的一個週末夜,一位22歲女生在史丹福大學派對後遭性侵,醒來時卻在醫院、在警方口中,發現自己的身體與名字都被奪去。她本名香奈兒.米勒(Chanel Miller),在漫長的司法煎熬中,她曾被媒體稱為「匿名受害者」。直至她以《知曉我姓名》(Know My Name)發聲,她以文字讓世界「看見」她,並推動了加州的法律改革。這不只是一本回憶錄的書評,而是一段從沉默到命名、從個案到社會變革的真實歷程。
派對之夜:記憶斷片與陌生的清晨
2015年1月,一場校園派對、一瓶香檳、喧鬧的人群——在微醺與疲憊之間,她的記憶被黑暗切斷。醒來時,是突兀的白光、身上的擦傷、警務人員的詢問,以及一句令人窒息的判斷:「我們有理由相信你被性侵了。」她甚至連「自己在哪裡被發現」都不知情,只知道身邊的人開始用儀器丈量、拍照、記錄她的身體,彷彿她成了證物。
名字被抹去:媒體與加害者的敘事
新聞很快出現:「史丹福泳隊新星涉嫌強暴昏迷女子。」螢幕上是加害者的姓名、履歷、運動成績;而受害者,只是一個匿名代號。世人討論他失去的前途、他的游泳速度、他的光環;卻甚少討論她失去的安全、睡眠與日常。網絡評論區將同情投向加害者的「可惜」,把她縮成「誰也可以替代」的受害者。
漫長的等待:程序之外的消磨
預審延後、再延後;律師調職、改期;她在分居兩岸的關係、辭職與重建生活之間掙扎。等待不是靜止,而是持續被拉扯:每一次點開新聞、每一段匿名留言、每一次在家門口深呼吸,都是再次經歷。她學習把碎裂的自己拼回:搬家、學版畫、寫下第一句能支撐自己的話。
兩名瑞典路人與一句「你在做甚麼?」
案發夜,兩名路人抓住正在施暴的男子,直問一句「你到底在做甚麼?」這句話像火種,提醒她——被侵犯並非她的羞恥,是對方的錯。她開始訓練自己用清晰而不退縮的語言,為了未來在法庭的那一刻。
上庭作證:在脆弱裡長出力量
在擁擠陳舊的法庭,她邊哭邊把當晚的黑洞拼成敘述。外界或許只看見她的眼淚,卻忽略淚水背後的意志:在被迫匿名、被質疑、被重複打撈的創傷裡,她仍選擇站起,把經驗提交給陪審團與歷史。2016年3月,陪審團裁定被告三項重罪成立。
失衡的判刑:六個月與全民的憤怒
量刑日,她陳述遭受的長期影響;被告及其父親卻將責任推向酒精與「可惜的未來」。最終判決:縣監六個月、實際在囚三個月。法律以輕薄的尺丈量沉重的痛,社會憤怒一觸即發。「懲罰與罪行不相稱」成為社會共識。
文字的洪流:一篇法庭陳述,席捲全球
她把在法庭上讀出的《受害者陳述》授權媒體刊登。短短數日,閱讀量破千萬,跨越海內外媒體版面,無數人朗讀、分享與落淚。美國副總統拜登公開致信,說「我看見你了」。在巨大的共鳴裡,她終於以文字重新擁有身分——不是匿名的「某女子」,而是可被看見、被致敬的「我」。
法律被推動:從判決震盪到修法落地
群情激憤不僅止於網路。加州議員推動擴大性侵定義與強制監禁條款,州長其後簽署成法。判案法官更在兩年後被選民罷免——這是加州自1930年代以來罕見的民意逆轉。制度並不自動公義,但公義能被推動;她的敘事變成法條的一部分。
終章與上訴:案子終結,人仍向前
被告上訴,最終遭駁回;除服刑外,終身列入性罪犯登記。至此,歷時三年八個月的案件正式結案。但結案不等於結束。創傷會回訪,夜晚會失眠,街角會觸發回憶——而她學會用溫柔對待自己的力量:不為報復而戰,為提升而戰。
《知曉我姓名》:把「匿名」改寫成「我」
在書中,香奈兒坦白恐懼、羞恥、憤怒與修復;她也寫家庭的擁抱、伴侶與朋友的守候、素未謀面的讀者擁她以真心。她說:「你的價值,不止三個月。」當她公開名字,她奪回的不只是身分,更是講述權——讓每個被迫沉默的人,都能被聽見。
給香港讀者的啟示
在我們的城市,性暴力受害者同樣面對指責、二度傷害與程序冷漠。這本書提醒我們:
· 相信、接住並陪伴身邊的人,比審判更重要。
· 與其問「她為何在那裡、穿甚麼、喝多少」,不如直問「他為甚麼這樣做」。
· 公義需要制度,也需要我們的聲音;從關注判案、支持修法,到拒絕羞辱式的公共語言。
總結
《知曉我姓名》不是復仇記,是重生錄。香奈兒.米勒用一個普通女生的勇氣,讓世界記住:被侵犯不是你的錯,沉默不是你的宿命;當你說出名字,故事便由你來敘述。她把個人的黑夜化作公共的晨光,告訴我們——公義可以被迫近,尊嚴可以被奪回,而名字,永遠屬於自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NiR7LdDdas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