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是提不起自信?——當「先有自信才行動」是最大誤區

面試前腦海不斷上演最差劇本、擔心輸在起跑線、怕丟臉而不敢試——這些並非你獨有,而是人類大腦的「預設程式」。暢銷書《自信的陷阱》指出:**不是先有自信才去做,而是先行動,才長出自信。**澳洲心理治療師路斯・哈里斯以接納承諾療法(ACT)為骨架,教我們用四個步驟走出自我懷疑,建立可持續的自信

自信從哪來:不是感覺,是真功

很多人追求的是「我想感到很有把握」,但自信其實是能力累積的副產品。在陌生領域本來就欠缺技巧,想等「有把握」才出手,只會原地踏步。鼓勵、雞湯帶來的振奮多半短暫,一遇真章便漏氣。要長久自信,只能在持續實作中把技能練扎實

大腦為何老是唱反調:進化留下的警報

消極想法與焦慮是進化贈品:祖先時代,過度樂觀更易賠上性命;謹慎、預想最壞反而活得久。今天我們轉工、創業、追夢,這套警報器依然會響——心跳加速、腎上腺素飆升、腦內小劇場輪番上陣。關鍵不在於消滅情緒與念頭,而是別被它們牽着走

四個步驟:把「不夠自信」也帶上

哈里斯把「行動養自信」拆成四步,任何人都可在香港的日常節奏中實踐

1)先釐清價值觀,再定目

價值觀是動力之源,目標是落地方法。試試寫下你最重視的三項價值(如:關愛家人、毅力、自我提升),然後為每項價值設定長/中/短期目標
例子:重視「關愛家人」——短期:每天30分鐘專心傾談;中期:每半年一次家庭小旅行;長期:規劃更合適的居住環境。當結果未如理想,你仍在實踐價值,成就感不必等到奪冠才有

2)「解離」念頭:跟消極想法保持距

念頭來就來,你不必照辦
做法

· 識別:這個念頭能幫我活得更有意義嗎?不能,就標記它

· 命名:哦,「比較先生」又出現了;「找藉口小姐」又開咪

· 減敏:把念頭用搞笑聲線讀出來、或在腦內把文字換字體、換顏色——你會發現它不過是幾個字,不是現實

3)「擴展」情緒:給不舒服留個位

目的不是驅逐情緒,而是讓它在你體內有位置
四步走:
覺察(留意身體哪裡最有感)承認(對自己說:「我在緊張,這很正常。」)製造空間(慢呼吸,想像把情緒溫柔捧着)擴展覺知(由局部回到整個身體,再回到眼前任務)。
結果:緊張能轉化為興奮與動能,為你所用

4)全身心投入:把注意力鎖在此時此

表現好壞,決勝點常在專注當下。用簡易正念練習把心帶回來:在港鐵、排隊、等電梯時,做30—3分鐘的呼吸練習;走神了,發現承認回來。熟練後,把正念帶到打字、開會、演奏、比賽裡。這就是心理學說的「心流——發揮自然上升,自信隨之沉澱

失敗仍會發生:但你會越來越

即使做到最好,也可能落選、跌跤。請把失敗視為技能回饋

· 行動後總結:哪裡做得好?下次怎樣更好

· 找教練/同伴回饋:旁觀者能指出盲點

· 用第23處理念頭與情緒,讓你準備好下一次投入。
久而久之,形成「越行動越熟練越自信」的正循環

香港情境的即刻練

· 面試前:把「要完美」換成「體現真誠與專業」,列三個具體表現(如:答案結構清晰、先概括後細節、結尾提出反問)

· 上台前:做兩分鐘呼吸,對緊張說「歡迎你一起上台」,把能量用在第一分鐘的眼神與聲線

· 新職/轉工:首兩週以「學習與貢獻」為價值,訂每日可檢核的行動清單(觀察三件流程、提出一個改進建議、向同事請教一次)

自信不是一種永恆的感覺,而是不斷行動後自然長成的穩定感。把價值觀當指南針,允許大腦吵、讓身體緊,然後仍然邁開一步。當你持續在真實世界裡練功,表現會變好,心也會變穩,而那股你一直想要的自信,便會在路上等你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4tZ07nsrb4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