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毀滅後,人類將往何處?——從火星移民到平行宇宙的文明之旅
地球的歷史已有四十億年,文明興衰不斷。從恐龍被小行星滅絕,到今日人類高築科技大廈,無不提醒我們:地球並非永恆的避風港。當毀滅性災難不可避免時,人類的未來會是怎樣?科學家加來道雄在《人類的未來》一書中,為我們描繪了人類邁向宇宙文明的三個階段——火星移民、星際旅行,以及最終挑戰宇宙的終局。
第一階段:火星移民——走出地球搖籃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能永遠活在搖籃裡。」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名言,正好點出了火星移民的意義。火星環境雖嚴酷,但比起其他行星已是最佳選擇:距離相對接近,地下蘊藏大量冰層,具備改造潛力。
然而,問題並非只是如何登陸火星,而是如何「長治久安」。火星的大氣幾乎全是二氧化碳,氣壓僅為地球的百分之一,人在裸露環境下血液會直接沸騰。為了改造火星,科學家提出引入甲烷或氨等溫室氣體,提升氣壓與氣溫,讓冰層融化並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形成正反饋效應,最終可能孕育出新的海洋與可耕土地。若再輔以基因改造植物釋放氧氣,數百年後的火星,或許真能成為「第二地球」。
第二階段:跨星系文明——反物質火箭與永恆之旅
火星只是起點。當太陽系資源不足,人類必然要走向星際。問題在於如何穿越光年級距離。以現有的離子發動機,即使比化學火箭高效十倍,仍需數千年才能抵達鄰近的比鄰星B。
因此,科學家寄望於「反物質火箭」。反物質與物質湮滅時能釋放百分之百能量,遠超核能效率。理論上,僅九公斤反物質便可讓一噸重的飛船加速至光速的十分之一。雖然現時生產反物質的成本高得驚人,但它被視為通向星際文明的關鍵鑰匙。一旦人類掌握這項技術,資源匱乏、能源危機將不再威脅文明的延續。
與此同時,人類也需要突破生命極限。冷凍技術、機械改造、端粒研究,甚至意識上傳至電腦——這些方案都是為了讓人類能跨越萬年旅程,繼續探索未知的星海。
第三階段:跨宇宙文明——挑戰宇宙終局
然而,不止人會死亡,宇宙本身也有壽命。無論是逐漸冷卻至「熱寂」,抑或最終收縮為「大爆炸」的循環,文明都將面臨宇宙終結的威脅。
加來道雄認為,人類的出路或許在「平行宇宙」。若能利用「愛因斯坦-羅森橋」(即蟲洞)作為通道,人類就有可能前往另一個新宇宙,延續文明的火種。雖然現階段開啟蟲洞所需的「普朗克能量」遠超我們的能力,但若未來能在太空建造「星系級粒子加速器」,或許有朝一日能打開通往新宇宙的大門。
總結:人類文明的終極追尋
從火星移民到反物質火箭,再到平行宇宙,這些設想雖然聽來如同科幻小說,但其背後皆有真實的科學基礎。當地球最終無法承載文明時,人類唯有不斷前行,才能避免重蹈恐龍的命運。或許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仰望星空時,不只是看見繁星,而是看見人類文明跨越宇宙、走向永恆的身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UKj7d5_kk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