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害怕錯過?把「錯失恐懼」變成選擇的底氣

在香港這座永遠在線的城市,兩小時不看手機會心慌、購物節不下單怕蝕底、孩子沒報興趣班擔心輸在起跑線——這股夾雜焦慮與跟風的力量,有個名字: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帕特里克・麥金尼斯在《錯失恐懼》中,拆解我們為何總怕錯過,並給出可執行的解方

FOMO是什麼:不是「貪心」,而是「不安全感

FOMO又稱「局外人困境」:總怕錯過更好的機會、更吸睛的資訊或更划算的選擇。它讓我們分心、難以專注,也讓本來不需要做的選擇,突然變成「非選不可」

我們其實在害怕什麼?三大根

1)怕做錯決

很多決定本來不需要做(例如原本沒有購物需求),是被環境推着你去「必須選」。一旦要選,就想「選對」,遂被促銷與同儕帶走

2)怕和別人不一

我們渴望被接納。當「別人有我沒有」時,腦內會把「不同」誤讀為「失去」,於是以購買、跟風來追回那份一致感

3)怕失去掌控

投資小幅回撤便急着止蝕,表面理性,實為怕失控。行為不是建立在分析,而是用動作去蓋過焦慮

FOMO如何在日常偷走你的注意

· 社交媒體:無限滾動設計與通知,強化「別人都在做」的暗示

· 購物節與限時字眼:製造稀缺,讓你把「想要」誤當「需要」

· 親職內卷:把他人路線投射為唯一正解,焦慮被「為孩子好」正當化

· 理財投機:把波動解讀成威脅而非風險常態,頻繁操作反吞噬報酬

三個方法,把「送命題」變「送分題

一、行動前先逆向思考:先問「不做會怎樣?

· 問自己三題

1. 若我現在不做,最壞會發生什麼

2. 這是我的需求,還是環境推我去選

3. 一週後、三個月後,我還在乎這件事嗎

· 迷你清單:等10分鐘、關掉推播、再決定。多數衝動會自動降溫

二、培養洞察力:看穿表象,直指本

· 找矛盾:哪一點最不合理?從矛盾處下手(例如「超低價」與「高品質」能同時成立嗎)

· 五個為什麼:連續追問至可操作的原因(「想買」因為怕之後漲價其實是預算焦慮那就設上限)

· 建立個人標準:寫下你的「買入/參與」條件(用途、預算、替代品),讓標準而非情緒做主

三、向內找掌控感:把安全感握回自己手

· 自我實現預言:先設定「可控行為」的承諾(如每次結帳前必做三問),行為鞏固信念,信念減少焦慮

· 觀察日記:記錄什麼情境最容易FOMO(時間、平台、情緒、誘因),找出你的「高危時段」並預先規避

· 培養單純的愛好:與生計無關的技能(攝影、樂器、跑步)能快速回補成就感,強化內在掌控

給香港讀者的「一週FOMO重置計劃

· 1天|盤點:寫下三個最常觸發你FOMO的場景與平台

· 2天|關推播:保留通訊與工作必要通知,其餘一律關閉

· 3天|購買冷卻窗:所有非必需品設「24小時後再決定」;需跨過你的標準清單才可下單

· 4天|資訊節食:睡前一小時不刷手機,用閱讀或散步替代

· 5天|專注練習30分鐘單一任務番茄鐘×2,訓練大腦享受完成感

· 6天|關係清理:取消讓你持續比較與焦慮的關注帳號,保留啟發與知識來源

· 7天|檢討與獎勵:回顧一週少買了什麼、專注了什麼,用省下的錢投資一本書或一堂課

FOMO不是你太貪心,而是你太在乎安全與歸屬。當你把決策權交回給「自己定下的標準」,把掌控感從外界收回內在,「錯過」就不再可怕。世界再大、優惠再多、資訊再滿,也只需選擇對你當下最重要的一瓢——那才是成熟的自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ip_RJ9_8U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