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頂級聰明的人一樣思考:3個高效思維模式

為何別人總能抓到關鍵、你卻繞路?為何簡單問題被你想複雜,複雜問題又被你想簡單?關鍵在於思維結構。本文以《思維》(約翰.布羅克曼)為綱,萃取世界級思想家、科學家與投資人的共通做法,整理成香港讀者可即用的三套「聰明人思維模式」

在開始前,請記住:結果固然重要,但通往結果的思考路徑更值錢。你要學的不是答案,而是如何找到答案

模式一:切換觀測尺度——從更大的框架看問

當在原來的視角卡住時,把鏡頭拉遠(或拉近)

· 進化視角例子:為何人體在臨界時刻仍「留力」?把視角從個體切到「自然選擇」,你會發現「資源冗餘」是為了應付未知風險(跑過終點還有「獅子」的假設)——身體的「節流」是理性的

· 基因視角例子:伴侶出軌時,男女關切點不同;若把自己想成基因,女性更在意資源投入,男性更在意親子確定性,差異自然可解

如何實踐(5分鐘版

1. 寫下卡點問題

2. 連續切三個視角:個體系統(行業/組織)演化/規則(長期)

3. 每個視角各列一條新假設與一個可驗證數據

4. 回到原問題,選最能減少不確定性的那條路測試

模式二:思想實驗——用想像+邏輯推演逼近真

不用昂貴實驗,也能逼出關鍵矛盾與結論

· 伽利略的反證:把重物與輕物綁在一起會「同時更慢又更快」,邏輯自相矛盾,故原命題不成立——這是純推演得出的突破

· 愛因斯坦的電梯:自由落體中的人對重力的感知,引出等效原理,啟動相對論的革命

· 長生不老的吸血鬼:若永生是否仍想活?用假設碰撞價值與意義——很多人生抉擇其實是價值排序問題

如何實踐(職場版

1. 設定極端假設(如「若明天公司AI全自動化」)

2. 推演三個連鎖效應(角色、流程、指標)

3. 找到第一性矛盾(哪條規則同時要求相反行為)

4. 產出可驗證的最小實驗(本週內可做)

模式三:結構化演繹——先洞察心理與行為,再到商業機

別直接跳答案,先搭骨架。以頂級投資人的做法為例

· 先問心理變化再問行為變化最後映射機會

· 如疫情情境

心理:即時行樂、風險意識↑ → 旅遊娛樂反彈、保險與健康管理成長

行為:剛需延後、不可逆轉(遠程辦公、在線教育、數碼醫療) 找到持續性需求的供給缺口

如何實踐(30分鐘框架

1. People(心理):此事件讓用戶多了/少了甚麼情緒與動機

2. Behavior(行為):哪些行為短期波動?哪些形成新習慣

3. Market(機會):把心理×行為做矩陣,標出三個「高痛點×低供給」的切入口

4. MVP(驗證):一頁紙提案+一個登記頁/試用包,本週拉10位種子用戶測試

高手通用的三把「工具刀

· 第一性原理:把問題拆到不可再拆的物理/經濟/人性前提,從「因」而非「果」起步

· 反事實思考:問「若沒有X會如何?」逼出X的真實價值(或無效)

· 貝葉斯更新:每得一條新證據,就調整信念概率,避免「一次定論」

在香港場景的落地清單(本週可完成

· 切換觀測尺度重審你所在行業的三年走勢,寫出一條「跨公司可轉移」的個人策略

· 對當前專案做一次思想實驗(最壞/最好情境各一),產出一個立即可做的風險對沖

· 心理×行為機會框架,選一個你能三週內推出的微產品(如數據看板、模板、迷你課),招募10位測試者

頂級聰明的人不是天生就會「神來一筆」,而是擅長換鏡頭、敢於在腦中做實驗、並用結構化路徑收斂答案。當你把「切換觀測尺度+思想實驗+結構化演繹」內化為日常工作流程,思考會更快、更準、更能抓住本質。從今天起,挑一個當前難題,按三個模式各輸出一頁紙——你會驚訝自己其實也可以像高手那樣思考與決策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q9CQf9YT8o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