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大腦記憶力下滑?用「智腦計劃」4步,幫你把記憶力拉回正軌
在資訊爆量、節奏緊湊的香港,很多人年紀不大,卻常喊「記性差、腦霧重」。精神科醫師丹尼爾・亞曼在《拯救記憶》中,提出一套可落地的「智腦計劃」,從風險管理、飲食、訓練到治療,教你把記憶力一步步撐回來。
大腦為何會「超齡」?
影像研究顯示,大腦也看得出年齡,而且常與實際年齡不匹配:有人30歲腦相等50歲,有人60歲仍像30歲。外觀上表現為腦體積縮小、腦溝加深;功能上最早出現的,就是記憶力下滑。阿茲海默症是最嚴重形式,但在那之前,生活習慣已默默把大腦推向「加速老化」。
記憶是怎樣「寫入」與「取回」?
記憶形成有三步:
· 編碼:事件若有意義,才容易被大腦「標註」;
· 儲存:聲音、色彩、畫面分散在不同腦區;
· 提取:不是影片回放,而是「重建」。重複提取與練習,能讓記憶更穩固、更準確。
先找兇手:11大記憶殺手
1. 腦部血流不足(高血壓、動脈硬化、少運動、長期缺氧)
2. 加速衰老(線粒體效率下降、端粒變短、長期孤立)
3. 慢性發炎(尤其腸道失衡與「腸漏」)
4. 遺傳易感(家族史提高風險,但表現受環境影響)
5. 頭部創傷(車禍、撞擊運動)
6. 毒素負荷(重金屬、環境污染、過量酒精等)
7. 精神健康失衡(慢性壓力、焦慮、抑鬱)
8. 自體免疫問題
9. 激素失衡(甲狀腺、腎上腺、性激素)
10. 糖胖症(胰島素阻抗、內臟脂肪引發發炎)
11. 睡眠不佳(睡眠期腦部「排毒系統」才啟動)
先把以上風險逐一盤點、能改的改,記憶力就會開始止跌回升。
智腦計劃 4 步法
一、風險盤點與逆轉
· 血管先行:把照顧心臟的事(控血壓/血脂、規律運動)當成腦部保險。
· 養腸道:少超加工與精製糖,多發酵食物與高纖(蔬菜、菌菇、海藻)。
· 管理壓力:固定的放鬆練習(深呼吸、正念、散步)勝過臨時抱佛腳。
· 護頭:單車、滑板、球類運動務必戴盔,避免高撞擊活動。
· 把睡眠當治療:固定睡醒時間、臨睡前1–2小時遠離藍光與重口味宵夜。
二、智腦飲食(簡單、可持續)
· 間歇性進食 12–16 小時:例如18:30吃晚餐,翌日08:30早餐;讓身體有時間修復與清理代謝產物。
· 一多一少:
o 多——Omega-3(每週2次深海魚;素食者用藻油)、堅果與橄欖油、綠葉蔬菜。
o 少——精製澱粉/麩質重的加工主食與含糖飲品,減少胰島素阻抗與發炎。
· 重量管理:腰圍是關鍵;內臟脂肪會分泌發炎因子,直接連動記憶力。
三、鍛鍊大腦(用就不退)
· 學新技能:樂器、外語、編程、棋類——越不熟悉越刺激神經網絡。
· 手腦協調運動:乒乓、羽毛球、舞蹈,提升反應與專注。
· 帶目的的記憶練習: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聯想法、以教為學,把資訊轉為「有意義的故事」。
四、強腦治療(專業介入)
當已出現明顯認知下降,請求診專科,評估是否適合:
· 經顱磁刺激(TMS)、神經回饋訓練、高壓氧治療等新興輔助療法;同時排查可逆因素(甲狀腺、缺維生素B12、睡眠呼吸中止等)。
香港讀者行動清單(7天起步)
· 第1天:量腰圍、量血壓,列出「三件可立刻減量的食物/飲料」。
· 第2天:把晚餐提早至19:00前,設定12–14小時無熱量時段。
· 第3天:步行目標達到每日6000–8000步,其中快走20分鐘。
· 第4天:睡前60分鐘「無屏模式」,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
· 第5天:開始一項新技能(例如每晚15分鐘練琴鍵/外語App)。
· 第6天:加一餐魚(或藻油補充)與兩份深綠蔬菜。
· 第7天:做一次「腦霧盤點」:本週何時最清醒?哪些食物/行為讓你變鈍?據此微調作息與飲食。
總結
記憶力並非宿命決定,而是可被「養」出來的能力。《拯救記憶》把抽象的腦科學轉化為可執行的日常:先找風險、再調飲食、勤加訓練、必要時求助專業。當你願意把血管、腸道、睡眠與壓力管理好,記憶力就會回應你的努力——不只記得更多,更能活得更清楚、更自在。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UiV2XATIk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