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勢而起:讓事業加速的內外「勢」攻略
在競爭激烈、變化飛快的年代,單靠苦幹已不夠。李嘉誠提出的「取勢、明道、優術」提醒我們:術是方法與技能、道是原則與策略、勢是順應趨勢的方向力。能練好「術」已屬優秀,悟透「道」邁向卓越;若再懂「取勢」與「借勢」,事業便能提速起飛。本文以香港讀者視角,拆解如何同時借用外部之勢與內部之勢,在有限時間內放大成果。
引言
不少人感歎「錯過風口」、或困在前景黯淡的行業裡原地打轉。事實上,「勢」並非只能等待,而是可以發現、識別、對接、放大。外部之勢讓你站上更高的浪頭,內部之勢則把你的天賦聚焦為核心競爭力。兩者相乘,才是加速器。
何謂「外部之勢」:從點到線、由線到面、再到體
把自己視為一個「點」:
· 線=公司/團隊:加入健康成長、制度完善、願意投入培訓的公司,你的學習曲線與機會密度完全不同。反之,長期低效的環境會把個人能力消耗在救火與內耗上。
· 面=行業:任何行業都有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選擇在上升曲線的賽道,收入與發展空間自然更可觀;在退潮面上再怎樣用力,也可能「事倍功半」。
· 體=城市與經濟體:大城市與具活力的經濟體,提供更前沿的模式、更多高手交流與資源觸達。置身其間,信息密度與連結效率本身就是勢能。
小結:外部之勢讓你「站在對的地方做事」;位置對了,力道自然被放大。
借外部之勢的實操:四步法
1. 行業體檢:用三問快速掃描——這個行業近三年增長在哪?人才與資本是否持續流入?技術與政策紅利是否在路上?
2. 公司判準:看現金流健不健康、決策是否數據化、是否重視人才與授權。避開「口號型」而非「機制型」的組織。
3. 資源掛靠:主動尋找可借力的生態(例如頭部平台的渠道、供應鏈、品牌背書與方法論),以合作、聯名、分銷、共研等方式置換你的時間與風險。
4. 節點切入:避開紅海同質競爭,從細分客群(Niche)或價值鏈薄弱處切入,成為大生態的「專長零件」。
何謂「內部之勢」:把天賦變成可複製的優勢
天賦不只屬於天才,它是你自然而然、反覆出現的思維與行為模式:有人天生愛數據、有人擅長創意、有人同理心強、有人行動爆發力高。天賦是趨勢與路徑的雛形,關鍵在於識別—強化—產品化:
· 識別:回看你在團隊討論中最常提出哪類解法?他人最常向你求助的是什麼?
· 強化:針對核心天賦做系統訓練(課程、導師、刻意練習),建立方法論與案例庫。
· 產品化:把能力封裝為可對外交易的「產品」:一套服務包、一門課、一份行銷模板、一個數據看板……讓價值可複製、可擴張。
借內部之勢的實操:三個聚焦動作
1. 單點極致:先把一項天賦打磨到能「一招定勝負」,避免平均用力。
2. 能力組合:將兩至三項互補天賦做縱深組合(如「數據分析×商業敘事×客戶洞察」),形成難以拷貝的「不對稱優勢」。
3. 迭代證明:以小專案快速出成果,沉澱為案例;每次交付都把流程模板化,下一次更快、更穩。
外部×內部的乘法:四象限策略
· 高外部勢 × 高內部勢:全力擴張,建立標準化與品牌資產。
· 高外部勢 × 低內部勢:先借平台導流,邊做邊補能力短板。
· 低外部勢 × 高內部勢:轉向更大的生態輸出你的專長(顧問、授課、聯營)。
· 低外部勢 × 低內部勢:果斷止損,優先換「面/體」,同步建立單點能力。
借勢的關鍵心法:明道、優術、取勢
· 明道:用底層邏輯判斷大方向——用戶價值是否提升?是否縮短交易成本?是否讓產業效率更高?
· 優術:把方法與工具練到熟:數據、內容、流量、銷售、供應鏈、產品管理。
· 取勢:讓自己處在信息—資本—人才最密集的交匯點,與上行力量對接,把風推向你。
香港場景的即刻行動清單
· 本週約見兩位身處你「目標生態」的人,做30分鐘結構化訪談(入口、日常、瓶頸、成功關鍵)。
· 用一頁紙畫出你的公司—行業—城市三層評估,標註紅黃綠。綠色不足的層級,訂出90天轉位計劃。
· 選一項天賦做14天刻意練習(每日1小時),並在LinkedIn/作品集週更一個案例。
· 設計一個低成本聯名/掛靠方案(如共同網上講座、共創白皮書、聯名產品試水),測試外部勢導入效果。
結語
「勢」不是口號,而是位置×能力的乘法:外部之勢決定你站在哪個浪頭,內部之勢決定你能把浪滑多遠。當你在對的公司、行業與城市裡,專注打磨自己的獨特天賦,並主動對接生態資源,事業發展就會從「線性增長」轉為「指數加速」。借勢而行,方能事半功倍。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f9HMAqITBs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