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找到熱衷的事業:用設計思維發現你的激情所在

很多人在職場與人生節點上都會迷惘:到底我最想做的是什麼?要轉工、進修,還是創業?《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的兩位作者——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與戴夫.伊雲斯(Dave Evans),把「設計思維」帶進人生規劃,教我們像設計產品一樣迭代人生,不再被「一次定生死」的工程式思維綁死。以下精華,特別為香港讀者整理,助你在忙碌節奏中更快找對方向

設計思維vs工程思維:人生不是解單一標準答

工程問題有清楚目標與最優解;人生問題則像設計外觀與體驗,沒有唯一正解,只能不斷原型、測試與修正。不要等「找到激情」才開始行動——激情多半是在投入之後被激發出來

第一步:自我評估——先找出「重力問題」,再看人生儀表

重力問題是客觀且短期無解的限制(如行業結構、制度門檻),與其死磕,不如接受現實、重定義問題,換條路走。
接著做**「人生儀表盤」**:在「健康、工作、娛樂、愛」四個維度由0–10分自評,觀察失衡處在哪裡。
小貼士(港式場景):如果你長期OT、周末亦要on call,但「娛樂」與「健康」幾乎見底,請先處理恢復與邊界,否則任何職涯決策都難以落地

第二步:用「美好時光日志」鎖定心流時

每天下班後,記錄讓你專注忘我(心流)的片段,以及讓你耗能、煩躁的活動。幾星期後就能看出模式:哪些任務最能點燃你?哪些情境必須避免?
若仍抓不到方向,試試思維導圖:從一個你稍有興趣的詞(如「遠足」、「攝影」、「寫作」)向外自由聯想三四層,然後混搭組合,激盪出可行的工作/副業/專案靈感

第三步:制定「奧德賽計劃」——一次寫三個五年版

為未來五年各寫三套人生方案

1. 以現況延伸的版本(在當前跑道升級/橫移)

2. 假設現工作不可行時的備案(行業劇變或被AI取代時你怎走)

3. 不計金錢與面子、最想嘗試的版本(最真實的嚮往)。
每個版本配四個儀表盤評分:資源匹配度、喜歡程度、自信度、價值觀一致性。把三套方案量化比較,決策更直觀

第四步:原型設計——先聊再試,低成本快速驗

人生設計對話:透過同學、同事、朋友介紹,訪談正在過你嚮往生活的人,問入口徑、日常內容、痛點與盲點。記住,這不是求職面試,而是探路。
原型體驗:以最小代價上手(旁聽一天、影子實習、接短期freelance、周末到店打工)。比起一口氣all in租舖裝修,先小試能避免「夢想變噩夢」的慘痛學費

第五步:明智選擇——縮小清單、沉浸體驗、做了就向

選項太多會癱瘓決策。先按類別粗篩,保留3–5個。然後進行沉浸式演練:連續1–3天把自己當作已選了某方案去生活,體會身心反應;休息一兩天,再換下一個方案。比較過後,做出選擇便專注前行,避免陷入無止境的反芻與後悔

第六步:對失敗免疫——「失敗重構練習」三步

1. 列清單:寫下近月讓你感到「失敗」的事件

2. 做分類:區分為「低級失誤」、「個人弱點導致」、「蘊含成長機會」

3. 擬對策:對第三類深入抽絲剝繭(下次如何提早蒐集資訊、安排緩衝、設計備案),把失敗轉成可複用的流程改進。
當你用原型心態看待每次嘗試,挫敗就成為數據,而非判決

香港讀者行動清單(本週就能開始

· 今晚畫出你的人生儀表盤,圈出兩個最低分的維度

· 明天起寫美好時光日志,連續14

· 週末完成一張思維導圖,選出三個可執行小實驗

· 約兩位「目標生活」的人做人生設計對話;提出三個你最關心的問題

· 為自己草擬三套奧德賽計劃,各自打分並挑出下一步原型體驗

找到熱衷事業不是靈光乍現,而是設計、測試、迭代的結果。從辨識重力問題與儀表盤自評開始,用心流日志與導圖開闊可能,再以「三套五年方案」與原型體驗低風險試水,最後收斂決策、專注執行,並把失敗當作學習數據。當你用設計師的方式經營人生,激情會在行動中被點亮,事業方向也將在一次次小實驗裡愈走愈清晰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dg-LZfeNE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