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學科學護膚,50歲都可以「逆齡感」——《皮膚的秘密》給香港人的實用指南
人人都想皮膚水嫩透亮,但為何嬰兒肌會慢慢變乾、變薄、長斑?德國皮膚科醫師耶爾・阿德勒在《皮膚的秘密》指出:我們每天一些看似「護膚」的動作,正在傷害皮膚。掌握正確方法,比砸錢更有效。
皮膚三層,先懂結構再下手
· 表皮(含角質層):0.05–0.1mm 的超薄屏障,靠「屏障脂質」鎖水、擋菌;表面還有弱酸性保護膜(pH 4.7–5.5)維持水油平衡。
· 基底膜帶:連接表皮與真皮、輸送養分,也是最脆弱的「最小阻力帶」,磨擦易起水泡、留疤。
· 真皮:富含膠原蛋白、透明質酸,支撐彈性;亦有血管與神經,負責溫度感知與出汗。
· 皮下組織:脂肪墊形塑輪廓與保溫,「蘋果肌」其實是脂肪,不是肌肉。
兩大守護者:屏障脂質與酸性保護膜
· 別亂去角質:角質層是鎧甲,過度磨砂=削弱屏障→更乾更敏。
· 溫和清潔:偏鹼性潔面會洗走弱酸保護膜,令肌膚失去光澤與保濕力。選低刺激、少起泡、pH 偏酸的清潔品,頻率宜減不宜加。
防曬是最划算的「抗老投資」
日光中的 UVB 是老化與皮膚癌主因,UVA 亦深度傷膚。三步走:
1. 規避:11:00–15:00 盡量室內;樹蔭下仍有約半量紫外線。
2. 穿衣:闊沿帽、長袖、太陽眼鏡。
3. 防曬:選同時標示 SPF + UVA 防護 的產品,量要夠、每3–4小時補塗。
香港戶外易暴晒、室內冷氣強,出入頻繁更要補塗與補水。
冬天別把保濕霜帶去吹風
極冷環境塗大量含水保濕霜後外出,反更易凍傷;寒冷日用油性軟膏(如凡士林/蜂蠟軟膏)鎖風擋冷,保濕霜放在睡前或室內用更穩妥。
香水與色沉:噴在衣物或頭髮
香水+日照易誘發色素沉着;有敏感體質者更要避免直接噴皮膚。
清潔與保養:把「少即是多」練到位
· 頻率:臉部清潔以「出油/防曬殘留」為準,晚上重點清潔、早上視皮況簡化。
· 去角質:改用溫和酸類低頻率保養或直接停用物理磨砂。
· 選品原則:不追貴,選易吸收、不堵塞毛孔、脂質結構貼近皮膚屏障的產品;極乾可選軟膏型。
· 痘痘:別擠,特別是「面部危險三角區」(鼻—唇);油脂旺者可低頻使用藥用泥膜吸油,但先做小範圍測試。
敏感與接觸性皮炎:三大高危來源
· 金屬:鎳等常致敏;惰性金屬(高純金/鉑)較安全。
· 化妝品:體質敏感者盡量減量、減品項。
· 香水:避免直噴皮膚。出現紅疹、癢,先停用新物,必要時求醫。
吃與睡,決定你皮膚的底色
· 減少:酒精(擾亂微量元素、促炎)、吸煙(加速膠原流失)、極端全素(易蛋白質不足、影響皮膚與頭髮光澤)。
· 增加:
o 抗氧化:番茄、胡蘿蔔、彩椒、莓果。
o Omega-3: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每1–2週安排。
o 益生菌:腸道好→皮膚好,發酵乳製品是簡單選項。
· 情緒管理:好心情與人際觸摸可提升催產素,對緩解痛感與穩定情緒有益,肌膚氣色更穩。
香港在地化實操清單
· 通勤黏膩+冷氣乾:白天用清爽型保濕+防曬,辦公室備無香精噴霧或保濕噴霧(不代替防曬);晚間回家再做滋養。
· 戶外行山/水上活動:物理性防曬(長袖、防曬帽、太陽眼鏡)+防水型防曬,按汗水與時間補塗。
· 口罩摩擦:選絲滑面料或加防摩貼,回家先溫和清潔,再用修護屏障乳。
· 醫美前後:嚴守防曬與屏障修復,暫停去角質與高刺激酸類。
DIY 小配方(先做局部測試)
· 頭皮屑/頭油平衡:1L 清水+1茶匙蘋果醋作最後沖洗,維持頭皮弱酸。
· 油痘肌泥膜:藥用黏土+溫水調泥,敷15分鐘沖淨,每週1次。
· 護手軟膏:蜂蠟融化拌杏仁油,裝小盒隨身用;少量製作,盡快用完。
迷思破解
· 「越乾越要猛去角質」:錯。越去越破壞屏障,續航更差。
· 「SPF50 一抹到底」:錯。塗量與補塗才是關鍵。
· 「昂貴=有效」:錯。成分與配方匹配度比價格重要。
總結
想要「看起來年輕」,不是靠堆疊瓶瓶罐罐,而是:守住屏障、嚴格防曬、溫和清潔、均衡飲食與情緒穩定。把這些基本功做紮實,你不必像嬰兒那樣完美,也能在香港濕熱與冷氣夾擊的環境中,養出真正耐看的健康皮膚。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0YJCINlew0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