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就能做到:用「微習慣」打破自律困局,讓好習慣自動長出來
我們都懂大道理:目標要拆解、要行動、要自律。可一到實操就卡住——累、忙、沒動力。斯蒂芬・蓋斯在《微習慣》提出一套反直覺、卻極有效的做法:把目標小到荒謬,然後在此基礎上隨意超額。不靠意志硬撐,而是讓大腦「不反抗」,習慣自然長成。
什麼是「微習慣」?
把你想養成的習慣,縮到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最小單位:
· 一小時運動 → 做一個俯臥撐
· 每天30個單字 → 記一個單字
· 閱讀一小時 → 讀一頁
關鍵不在於這一點點能帶來多少產出,而在於每天都能完成,進而觸發常常發生的「順手再多做一點」——這就是自由超額。
為何微習慣特別有效:五個心理槓桿
1. 大腦不抗拒:小到無壓力,就不會與舊習慣硬碰硬。
2. 能消化意外:就算加班、帶小孩,也能在零碎時間完成,不會「斷線全盤皆輸」。
3. 自我效能感上升:天天小成功,重建「我做得到」的信心迴路。
4. 壓力不觸發舊習:壓力越大越會回到慣性;微目標避免把自己逼回老路。
5. 保留自主權:完成下限後要不要超額你話事,內在動機更持久。
八步養成法:從今天就能開跑
1. 挑對微目標:想像你最忙最累的一天,也能完成的版本。總量不超過4個,每天合計≤10分鐘。
2. 挖出真動機:連問數次「為什麼」,確保不是迎合別人的目標。
3. 設「觸發點」:與日常行為綁定(如「刷牙後讀一頁」「晚飯後背一字」)。
4. 設回報:行為後的小獎勵(勾日曆、看一段搞笑片、喝一口喜歡的茶),讓大腦覺得值得重複。
5. 記錄與追蹤:牆上年曆或APP,睡前30秒檢查,避免唯一殺手——遺忘。
6. 微量開始,自由超額:想多做就多做;沒狀態時只守住下限也算贏。
7. 抗拒「抬標準」誘惑:連續超額也不要提高下限,維持「輕鬆可達」的體感。
8. 觀察成形信號:不抗拒、無需決策、常態化、甚至有點無聊——代表它已內建到你身上。
研究顯示「形成習慣」平均約66天,但個體差異大。重點不是天數,而是信號。
給香港人的即用清單(本週版)
· 通勤版:上車坐定→做3輪方塊呼吸(吸4秒、停4秒、呼4秒、停4秒)×3;到站前讀1頁。
· 職場版:開機→先寫一行工作日誌或待辦;寄出一封關鍵Email草稿。
· 健康版:刷牙後→1個深蹲+1個俯臥撐;睡前→地板拉伸30秒。
· 學習版:晚飯後→Anki/Quizlet 1張卡;看紙書1頁。
· 理財版:每晚→記賬1筆或檢視1項訂閱是否要續。
三個常見誤區與修正
· 誤區:一開始就把下限訂得很「體面」。
修正:體面不重要,可持續才重要;「荒謬小」才對路。
· 誤區:連續超額後,提高下限。
修正:保持下限不變,把「更多」留給心情和能量好時做。
· 誤區:靠意志記得做。
修正:環境與觸發比意志可靠——把書放在枕邊、瑜伽墊擺在電視前、手機主畫面只留習慣App。
進階玩法:讓超額更常發生
· 摩擦力設計:讓對手(壞習慣)更難——社交App移到第二頁、電視遙控器放高處。
· 串聯習慣:用既有穩定行為做「掛勾」(咖啡機啟動→打開單字App)。
· 社群牽引:和同事/家人建「打卡群」,每天只發一個勾,不評論、不比較。
總結:小到可笑,才有可持續的力量
養成好習慣的關鍵,不是更狠的決心,而是更聰明的單位。把門檻降到大腦不反抗,靠日拱一卒的累積,讓「想做」自然變成「在做」。從今晚起,選一個最想要的行為,把它縮到你再累也做得了的版本——打個勾,你就已經贏在起點。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jQVGb8XibY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