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高情商?學會這5種能力,就能在人生與職場都不再「頂硬上」
我們常見到這樣的反差:成績最好的同學,畢業後未必最風光;而懂處理人、事、己的人,往往走得更穩。哈佛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指出:智商決定你能做什麼,情商決定你做得多好、走得多遠。好消息是,高情商可以後天訓練。以下用5項核心能力,配合香港日常場景,幫你把「懂道理」變成「會做事」。
能力一:認識自己的情緒(自我覺察)
情緒是大腦的「先斬後奏」機制,理智來不及上線,它就替你出手。高情商的第一步,是察覺正在發生的感受與想法。
· 三步覺察:此刻我在感受什麼?為何出現?它會推著我做出什麼行為?
· 每晚10分鐘寫「情緒紀錄」:事件→想法→感受→行為→更好的替代想法。
· 微技巧:手腕綁橡筋,察覺情緒起伏時輕彈一下,提醒自己「先停一停」。
能力二:管理與疏導情緒(而非硬壓抑)
壓抑只會延遲爆發;重點在重新解讀。
· 認知重建:換角度看同一件事——對方失禮,可能因為焦慮或失控,不等於「他就是針對我」。
· 轉換焦點:少想「失去什麼」,多想「學到什麼/下次能做什麼」。
· 三大常見負情緒對策:
o 憤怒:暫離+深呼吸(每分鐘4–6次、3分鐘)。
o 焦慮:列出最壞情況與對策清單,讓不確定可視化。
o 低落:做一件「可完成的小事」(回覆一封電郵、整理桌面)重啟掌控感。
能力三:自我激勵(延遲滿足+目標設計)
延遲滿足是所有自控力之根。把「想要」變為「做到」,靠設計而非意志。
· 目標階梯:夢想(>3個月)→長期目標(1–3個月)→短期目標(1週)→本週步驟(48小時內可完成的小任務)。
· 困難先做:把最難的放在意志力最強時段(多數人是上午)。
· 局部獎勵:完成3次運動才追一集劇;提交報告後才點喜歡的外賣。
能力四:理解他人的情緒(同理心)
察言觀色只是表層,同理心是按對方的內在需求說話。
· 聆聽四步:放下評判→讓對方說完→評估背景(個性/壓力源/動機)→回聲式表達「我聽見了你的感受」。
· 語句模板:「聽起來你很……(感受),因為……(原因)。我理解你在意……(需要)。」
· 親子與伴侶場景:先共情再規範——「我知你好想帶玩具去學校(共情),但學校規則……我們可否拍照讓它『在家等你』?(替代方案)」。
能力五:調動他人的情緒(正向影響力)
高情商不是操控,而是讓對方處在更易合作的情緒狀態。
· 先展示自己的情緒與善意,再引導對方:
o 工作:同事延誤,「我擔心整體進度會受影響,我可以先幫你把資料彙總,今晚一起過版,如何?」
o 關係:對方遲到,「天氣好熱我先在商場等你,怕你口渴我買了水,你小心點過來。」愧疚與在意自然被喚起。
· 情緒氣候管理:會議先定基調(肯定—事實—請求),用「我訊息」而非「你怎樣怎樣」指責。
香港人即學即用清單(本週就試)
· 通勤練習:港鐵上做5分鐘呼吸或身體掃描;到站前寫下今日三個關鍵行動。
· 職場溝通:電郵起手式「先共情+明確請求+時間窗」,例如「理解你手頭有兩個項目在跑,可否於週三中午前給我初稿,我下午合併提交?」
· 家庭情緒時刻:孩子發脾氣時,先用一句共情(「你很失望因為……」)再談規則與選項。
· 金錢衝動:雙11前列「需要清單」與「欲望清單」,結帳只允許前者。
· 晚間收尾:三件感恩+一天一處理(把一個待辦清空),穩住情緒基線。
總結:情商是可訓練的思維與行為肌肉
高情商不是討好,而是能安放自己,也能安放別人:先覺察與調節自己的情緒,再把行動對準長遠目標,然後用同理與影響力,讓合作變得容易。把以上5項能力做小、做簡單、做每天——你會發現,人際更順、效率更高,也更能把人生主導權握在手裡。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j7B9GAucQ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