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讀懂他人:把同理心變成你的超能力

在快節奏、壓力爆棚的香港,家庭、職場、人際衝突往往只差一句話的距離。同理心(共情)不是「心軟」或「濫好人」,而是一套能讀懂他人處境、同時保持自我邊界的溝通能力。掌握它,你會更懂身邊的人,也更懂自己

同理 同情:先分清兩件

· 同情:以自己的感受投射他人,「如果我是你我一定很痛苦」。重點在「我」

· 同理:暫時走進對方的世界,用對方的視角理解其想法與情緒,同時保留自我立場。重點在「你」

· 關鍵提醒:同理不是急著給建議或評判,而是先理解、後建議;先把對方看清,再談對錯

為何我們常常「好意辦壞事

作者亞瑟.喬拉米卡利以弟弟的悲劇反思:在至暗時刻,最需要的不是方案,而是被理解與被連結的感覺。多數人安慰時會「講道理、做安排、給承諾」,卻忽略了對方真正的恐懼與感受。沒有被看見的情緒,會吞噬任何理性建議

大腦如何支援同理

· 情緒腦(杏仁核):捕捉與記憶情緒

· 思維腦(新皮層):觀察、反思、調節行為。
同理心就是兩者協同的結果:既能感到他人的感受,又不被情緒捲走,保留思考與選擇

「鏡映」養成:童年被怎樣對待,決定你如何對待自己與他

被父母以接納、命名情緒與細緻照料回應的孩子,會把溫柔的聲音內化成自我支持;反之,若常被否定、羞辱,長大後更難覺察自身與他人的情緒。好消息是:同理心可以後天訓練

共情式傾聽:4 步到位的實

1. 抛開自己
不預設立場、不貼標籤、不急著講自己的故事。默念:「我還不知道全貌。

2. 讓對方說完
用開放式問題:「發生了什麼?」、「此刻你最擔心的是?」並協助降溫,而非煽風點火

3. 雙向評估
評估對方:其背景、動機、過往脈絡;評估自己:我的情緒或需求是否扭曲了理解

4. 回饋與對焦
二段式回應:「我聽到你在(情緒)——例如『很害怕/很沮喪』;你希望(需要)——例如『和媽媽好好溝通但不知怎開始』。」然後再問:「你最需要我怎樣幫?

關係三階段:理想化 兩極化 

· 理想化:先愛上想像

· 兩極化:失望、貼標籤、衝突高發

· 整合:看見人性的複雜與限度,建立可實行的互動預期。
同理心的作用,就是把人從前兩階段「拉」到整合:如實看見對方,也如實看見自己

在香港情境的應用指

· 職場:當同事「擺爛」或上司催命,先問「此刻他最在意什麼?」——KPI、面子、風險?用二段式回饋,爭點聚焦到事上

· 親子:先命名情緒再談規範:「我見到你很不忿,因為……;我們一起想一個不傷人的做法。

· 伴侶/家庭:把高衝突話題切小,每次只談一件事、十五分鐘結束,避免「情緒泛濫成災」

7 句高品質同理句

· 「我想確定我沒聽錯,你是——對嗎?

· 「在你的位置,我也可能會有同樣感受。

· 「你希望我現在做的,是聽你說、給建議,還是只陪你?

· 「我們可以先把情緒放在這裡,等一等它。

· 「暫時我仍然不同意,但我理解你為何這樣想。

· 「如果把這件事切成今天可以做的一步,你想先動哪一小步?

· 「不著急回應,你想好了再告訴我。

邊界同時很重要:防範「共情的陰暗面

同理心是中性工具,也可能被用來操控。留意

· 永遠把錯推給他人者:長期讓你內疚的人,遠離

· 自來熟+速成親密:過度打探與誇讚,多半別有用心

· 言行不一與煽動情緒:先停、後查證,用事實與時間檢驗動機。
黃金原則:同理不等於同意;理解不等於接受

入門練習:每天 10

· 三問筆記:今天我與誰同理了?我說了哪句讓對方被看見?下次我想改進什麼

· 情緒命名表:把「唔開心」拆成生氣/受傷/恐懼/羞恥,精準命名才能精準安放

· 同理 1on1:每週挑一位最常誤解的人,按「4 步傾聽」練一次

真正的同理,不是把自己投射到對方身上,而是把對方放回他自己的人生。先理解、後建議;先安放情緒、再處理問題。當你學會用同理心說話,許多原本無解的難題會鬆動——你不只讀懂他人,也讀懂了那個更成熟、更從容的自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Kidsx0quo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