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和批評的正確方式:讓溝通利己又利人——《讚揚和責備》精讀
在家、在職場、在社交媒體,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評價」與「被評價」。但一句說得其所的讚美能點燃動力;一句失準的批評卻足以摧毀關係。這篇把劍橋式的溝通科學濃縮為香港人即學即用的做法:理解人性機制、避開常見陷阱、掌握有效話術,讓讚揚與責備真正產生改變。
人為何在乎評價:天性與大腦的兩套系統
· 讚美系統:引發催產素、內啡肽,提升信任與親密感。
· 責備系統:觸發杏仁核的「被排斥恐懼」,人會先恐懼再反擊或退縮。
要點:讚多未必好、責一味狠更傷——關鍵在內容、方式與時機。
評價習慣怎樣被塑造:家庭、朋友、社交媒體
· 家庭:讚多的家庭,孩子更能寬待自己與他人;責多且獨斷,易養成「對批評過度敏感」。
· 朋友:早年友誼能修正家庭腳本,成為「自尊保護傘」。
· 社媒:即時快感(讚/Like)短暫上癮;負評更易傳播,削弱共情,放大對立。
正確的讚美:讚「可控的努力」,不讚「天生的天份」
1. 對準行為,不貼標籤
· ✔️「你今次把步驟拆得好清楚,證據齊全。」
· ✖️「你果然好聰明/天才。」(遇難題會崩潰,掉進「玻璃心」陷阱)
2. 具體、即時、真誠
· 指明哪一個動作造成哪一個影響(行為→影響)。
· 當面肯定優於群發口號;公共讚美要顧及對方性格(低調者可改私下)。
3. 避免「獨裁式讚美」
把讚美包裝成角色期待(「你一向體貼,幫我再……」)其實是施壓。
改法:分離感謝與請求——「多謝你上次幫我拿乾洗,今次我自己來;如果我趕不及再問你可否幫手。」
4. 設定期待,但對準可努力的路徑(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正確用法)
· 「你有潛力把分析再推前一步,不如加一節敏感度測試?」
有效的批評:就事論事,指路不指責
1. 戒「籠統化」與「讀心術」
· ✖️「你太自私/你根本想博同情。」
· ✔️「昨晚的簡報多了5張背景頁,超出時間8分鐘,導致Q&A被壓縮。」
2. 三明治不等於糖衣炮彈
· 開場肯定真實優點 → 明確指出可改之處 → 給出具體下一步。
· 例:「排期表整體清楚(肯定)。不過今週值班與假期重疊(問題),可否把人手表改成彩色分層並加上衝突提示?(行動)」
3. B-I-E 反饋框架(Behavior-Impact-Expectation)
· 行為:描述可被錄影的事實
· 影響:對進度/關係的實際影響
· 期望:下次怎樣做
「會議中多次打斷(B),令同事沒法把風險說清(I);下次等對方講完再補充,或舉手示意(E)。」
4. 把注意力放向未來
批評的目的,是協助對方做得到下一步,而不是證明他做不到。
讚與責的「魔法比例」:5 比 1
在親密關係與團隊互動中,每 1 次負向反饋,至少配 5 次正向互動,關係更穩定、績效更佳。不是「硬湊數」,而是主動捕捉並點名對方做對的地方,抵消責備的損耗。
自我評價的兩個陷阱與修正
· 虛幻優越感:人人都覺得自己「高於平均」。
· 自利式記憶:好事放大、壞事淡化。
修正招:在衝突中停五秒,問自己兩題——
1)我現在描述的是事實還是推測?
2)若換位到對方,結論是否一樣?
多聽外部數據(他人觀察、行為紀錄),讓自評更接地。
職場落地:減少偏見,制度化好反饋
· 會前:把反饋寫成 B-I-E 條列,避免情緒化。
· 會中:給足說明時間;鼓勵不同風格同桌(數據派 × 直覺派),互補盲點。
· 會後:把改進點化為可交付的下一步(Owner、Deadline、驗收標準)。
· 制度面:盲評簡歷/用模板面談問題,降低性別與刻板印象偏見。
即用話術小抄(收藏)
· 高效讚美:
o 「你把複雜問題拆到三步,令我一聽就明。」
o 「你今次的堅持(加班測三版)直接把Bug量降了30%。」
· 建設批評(B-I-E):
o 「報告缺少成本敏感度(B),董事會無法決策(I);明早前加上三個情景,含假設說明(E)。」
· 否定獨裁式讚美:
o 「多謝你過去經常幫手,但這不是你必須的角色;若你仍願意,我會事前征詢,不會預設。」
· 拒絕讀心術:
o 「我未必明白你的動機;我可以說說我看到的行為,你補充你的考量?」
總結
好的讚美,強化可複製的努力;好的批評,提供可行的下一步。
當我們理解大腦的獎懲機制,避免籠統與讀心,改用具體、即時、對準行為的反饋,再以 5:1 的比例長期經營關係——讚揚與責備就能真正利己利人:既維護尊嚴,又推動成長。
從今天起,試著做一件小事:每天說出三句具體讚美,並把每一次批評寫成 B-I-E。你的關係與成效,會在數週內明顯不同。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DUfSL_CKSU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