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經營之聖」的財富與人生哲學:稻盛和夫如何做成3家世界500強
在日本經濟的起落之間,有一位企業家三度締造不可能:27歲創辦京瓷、52歲再造KDDI、78歲臨危受命把破產的日本航空拉回世界頂尖。他是稻盛和夫——被譽為「經營之聖」的人。這不是運氣,而是一套可複製、可落地的人生與經營準則。
從戰火少年到創業者:逆風長成的底色
稻盛和夫1932年生於鹿兒島,家境普通,少年時期歷經戰火與失學陰影,學業也非天才型選手。進入小型陶瓷廠從事研發後,他憑專業做出市場稀缺的絕緣材料,卻也親眼見到「只有技術、不懂經營」的企業如何在內耗與罷工中走向崩潰。這段挫敗,成了他創立京瓷的起點——技術要硬,更要把經營做對。
三次創造世界級企業:京瓷、KDDI、日航
· 京瓷(27歲):把精密陶瓷做成世界級生意,硬技術+嚴謹經營,躋身世界500強。
· KDDI(52歲):在電信開放的窗口期入局,以「讓人人打得起長途電話」為使命,十年間把資費降至原來的六分之一,再入500強。
· 日本航空(78歲):破產重整時不領薪,兩招翻身——砍不賺錢的航線、把準點與服務做到極致。一年內重回世界第一梯隊並再度上市。
看似不同賽道,其實底層邏輯一致:以正確動機驅動,正面迎戰問題,讓組織恢復常識。
稻盛哲學的核心:作為人,何謂正確?
稻盛把經營還原到一句質詢:「作為人,何謂正確?」
關鍵有二:
1. 動機從利己轉為利他:企業存在不只為創辦人,也為員工、客戶與社會創造價值。利他讓決策少走偏門,方向自然拉長視角。
2. 貫徹正道,正面進攻:遇到扯皮與阻力,不繞路、不粉飾,直擊問題核心,把對的事做對、做穩、做到底。
這不是口號,而是可操作的決策準則:先問動機是否利他,再選長期最正確的路,接著不留退路地執行。
阿米巴經營法:把企業切到「最小經營單位」
稻盛最具代表性的管理創新,是把企業按流程拆成可獨立核算的小單位(阿米巴)。
· 獨立業務+獨立核算:每個阿米巴自己接單、算帳、扛責,人人有經營者意識。
· 單位時間核算:用「(銷售−費用)÷投入時間」監看效率,問題即時浮現。
· 文化前置:利他文化是阿米巴免於「各自為政」的防火牆。
好處是效率與責任清晰;代價是管理成本上升。稻盛的解法:只拆到能產生經營意識的臨界點,並以文化與目標統一各阿米巴的方向。
領導者自我修煉:企業上限=領導者器量
稻盛說「螃蟹按殼行」,企業長不過領導者的格局。他的日課是持續閱讀與反省,把自己先做成「值得跟隨的人」:誠實、勤勉、節制、感恩。簡單,卻最難。因為它要求領導者把道德與績效綁在一起,說到做到。
給香港管理者與打工人的啟示
· 在不確定中找「正確動機」:做產品時先問「為誰好、好在哪裡」,你會更快找到定價與體驗的準星。
· 從流程切入,讓團隊有「算盤」:把部門切成有損益責任的小組,用簡單指標盯成果與時間效率。
· 對問題零容忍、對人高尊重:砍虧損航線式的決斷,配合高頻溝通與尊嚴管理,才能真正穩住士氣。
· 把成本還原為常識:凡是說不清、算不明的,就先停、先拆、先小規模驗證。
· 個人版阿米巴:為自己設KPI:每週「有效工作時間」「輸出件數」「學習投入」,讓職涯也能自負盈虧。
行動清單:把哲學落到今天
1. 寫下你當前項目的利他敘述(一句話):這件事,為誰創造什麼具體好處?
2. 列出三個「不做清單」:立即砍掉不賺(或不增值)的活動。
3. 建立週度單位時間帳:統計本週有效時數、費用與輸出,用數字檢討而非情緒檢討。
4. 每週一次面向一線的溝通:直接聽見客戶與前線聲音,校正決策。
5. 以身作則的小承諾:一項你願意「說到做到」的紀律(如回信SLA、準點會議、透明數據)。
總結
稻盛和夫三度成功,不是因為他總能遇上好風口,而是因為他有一把能穿越行業與周期的「內在尺」:動機利他,方法正道,執行到底。當你把這把尺放進每天的選擇裡——從一張報價單、一個排班表、一場會議開始——你就不只是在經營公司或職涯,而是在經營一種可持續的幸福與成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dDe7uMQpY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