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會騙人?從《思考,快與慢》看清你的決策陷阱
我們常以為自己做決定時是理性而清醒的,但真相可能讓人意外:大腦其實經常在「騙」我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暢銷書《思考,快與慢》,揭示了人類思維的奧秘,讓我們知道為何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聰明,其實正陷入各種認知陷阱。
兩套思維系統:快思考與慢思考
卡尼曼指出,人類思維有兩個系統:
· 系統一(快思考):直覺反應,依靠經驗和習慣,能迅速做出判斷,例如看到一張臉就能判斷情緒。
· 系統二(慢思考):理性分析,需要專注與計算,例如解數學題。
快思考讓我們在緊急時刻(如車快要撞上時立刻煞車)迅速反應,但它同時也帶來偏差和錯覺。慢思考雖然更準確,但大腦往往懶得啟動它,導致我們在關鍵決策時被直覺誤導。
自我控制與「自我損耗」
心理學研究顯示,過度的自我控制會消耗大腦能量,導致「自我損耗」。
例如,當我們逼自己完成一份困難的工作後,就容易失去動力,甚至更難專注於下一件事。研究還發現,法官在用餐後批准保釋的機率比飯前高,因為補充能量能減少損耗。這提醒我們:在重要時刻保持精力充沛,影響決策的質素。
聯想與錯覺:大腦的暗黑魔術
大腦天生會把概念快速連結,例如「香蕉」與「嘔吐」,立刻帶來不愉快的感覺。這是聯想激活的作用。而這種特性同時也讓我們容易受「啟動效應」影響:看到「喝」字,腦中就自動聯想到「水」。
此外,我們的記憶和感知也常出錯,例如「視覺錯覺」或「熟悉感的錯覺」。甚至字體粗體、印刷精美,都會讓我們更傾向相信內容。這意味著,在放鬆或心情好的狀態下,我們更容易掉進大腦設下的陷阱。
決策錯誤的五大根源
書中指出,人類常因以下原因做出錯誤決策:
1. 後見之明:事情發生後才覺得「早就知道」。
2. 技能與有效性錯覺:過度自信,以為自己或專家能準確預測未來。
3. 依賴經驗而非數據:經常憑直覺回答複雜問題。
4. 只聽內部意見:忽略外部專業數據,導致錯估風險。
5. 過度樂觀:低估困難與風險,只看見想要的結果。
這些錯誤,不只出現在日常選擇,也常出現在投資、事業甚至人際關係中。
前景理論:為何人寧願冒險
卡尼曼提出「前景理論」,解釋人們在面對風險時的行為:
· 面對收益時,人們偏好「穩賺不賠」。
· 面對損失時,人們傾向「孤注一擲」。
例如,很多人寧願花錢請律師打官司,也不願直接繳交罰款,即使勝訴機率很低。這反映了我們對「損失」的厭惡遠超過對「獲利」的渴望。
總結:學會懷疑,才能更聰明
《思考,快與慢》提醒我們,大腦並非永遠可靠。直覺固然有用,但面對重要決策時,我們更需要啟動理性的慢思考,避免因錯覺、偏見和過度自信而誤判。學會質疑自己的感覺,吸納外部數據與觀點,才能在複雜的世界裡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你想要的「聰明」,其實不是反應更快,而是懂得慢下來,好好思考。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uWiob61MA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