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論之囚徒困境:明明合作更著數,為何大家總是難以合作?——《博弈論與生活》精讀

在現實世界裡,人人都想「攞盡著數」。但當彼此的選擇互相牽制,理性自利往往把我們推向更差的結果——這正是博弈論要解答的核心難題。《博弈論與生活》用貼地例子,帶我們看清「囚徒困境」如何主宰家庭、商場、以至國際政治,並且告訴我們:要走出困局,靠的是制度與長期關係,而非一時衝動

什麼是博弈論?從「規則」理解人性選

博弈論(Game Theory)關心的是:在一個有規則、有對手的環境中,人如何作出最佳決策。它把複雜的現實簡化成模型,找出背後的普遍規律。雖然誕生於數學殿堂,但落地之後,用日常情景也能說得清——例如分蛋糕訂規則:「一人切、另一人先揀」,逼使切的人盡量切得公平。這就是制度設計如何影響行為的最佳示範

囚徒困境:理性的自利,導向集體的最

經典情境是兩名疑犯被分開審問:不供認,兩人各判兩年(集體最優);一方供認一方不認,供認者放生、不認者重判;兩人都供認,各判六年。理性盤算下,無論對方怎樣做,「供認」都較有利,結果兩人皆六年——比起齊口不認的四年更差。
這種「各自理性集體更差」的悖論,在生活無處不在:商店瘋狂減價戰、網絡輿論互相攻伐、甚至國與國的軍備競賽——短期看似自保,長期卻是兩敗俱傷

帕雷托最優 vs. 納什均衡:理想與現實的錯

· 帕雷托最優:在不損害任何人利益下,至少令一人更好(例如兩家奶茶店分佈在海灘的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處,顧客步行最短、整體最優)

· 納什均衡:在對手策略既定下,沒有人想單方面改變自己的策略(兩家店最後都擠在海灘正中央,誰移開誰蝕底,於是僵住)。
理想很美,但常不穩定;現實很穩,但常不美。長期存在的現象,多半是納什均衡——即使它並不高效

香港日常裡的囚徒困

· 交通讓路:窄路對頭,互相禮讓便可快速通過;若互不相讓,整條路塞死

· 樓市與搶購:人人怕「買貴/買唔到」,於是搶先出手;結果把價格越推越高,集體承受成本

· 職場內卷:部門間爭資源、爭KPI,短期各自保命,長遠卻削弱整體競爭力

點樣破局?兩條關鍵路

1. 重複博弈與聲譽
當交易不是「一槌定音」而是會重覆,大家會珍惜長期利益與口碑。例如街坊餐廳靠回頭客;連鎖品牌要守住聲譽。長期關係讓「合作」成為理性選擇

2. 懲罰機制與規則設計
若背叛要付出代價(例如合約條款、監管、行業自律),投機就變得不合算。制度把個體理性,推回到集體更佳的軌道上

從個人到社會:把「合作」變成一種能

· 清晰規則:像「一人切、另一人先揀」那樣,把公平內生於制度

· 資訊透明:減少猜疑與「先手恐懼」

· 建立長期關係:無論是公司與客戶、同事之間,或社區協作,重視可持續互動

· 容許懲罰與退出:對背約者有成本,對合作方有保障

《博弈論與生活》的可貴之

作者用零公式、全故事的方法,把高深理論化繁為簡:從兄弟追求同一位女生的「兩敗俱傷」、到戰國與冷戰的軍備對峙,展示了囚徒困境如何塑造世界。更重要的是,它不是教你「點樣贏人」,而是教你「點樣同人一齊贏」

囚徒困境提醒我們:短期自利,經常把大家帶入長期虧損。要由「彼此戒心」走向「彼此成就」,關鍵在於把一次性的對局,變成長期的關係;把零散的善意,寫進清晰的規則。當合作變成理性且可複製的選擇,我們便能在工作、社區、以至國際舞台上,把納什均衡推近帕雷托最優——不只是「不輸」,而是「共贏」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h4uKLhmvXU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