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種人生狀態,決定你快不快樂: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學會自救
在香港,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加班、照顧家人、樓按、KPI,一樣也少不了。很多人以為「搞掂晒物質問題就會開心」,但現實是——升職加薪後,空虛感仍常來探班。羅伯特・戴博德以《柳林風聲》角色為背景寫成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用十次諮商的故事,拆解「為何解決了外在,仍然不快樂」,並給我們一套可操作的自我修復路線圖。
先量體溫:用「情緒溫度計」找回自我感覺
情緒是訊號,不是麻煩。書中提議用 1–10 的「情緒溫度計」隨時標記今日狀態:
· 1–2:極差(甚至浮現自傷念頭)
· 5:一般(未至崩潰,但累)
· 8–10:愉悅(充實、有動力)
做法很簡單:寫下當下發生了甚麼、身體與心的感受,用事實而非評價描述自己。當你能說清楚「我在哪裡、我怎樣了」,才談得上調整方向。若長期落在 1–3,請盡快求助專業人士。
人為何卡住?三種「自我狀態」在拉扯
交易分析(TA)把人際互動與內在運作,劃分為三種「自我狀態」:
1)兒童自我(Child)
是我們早年為了生存而學會的情緒與應對:害怕權威、討好、鬧彆扭、悶聲生氣等。長大後遇到批評,腦袋仍會自動回到「小朋友模式」——明知對方不對,仍不敢反駁,只想快點乖乖過關。
2)父母自我(Parent)
把原生家庭的聲音搬進腦內:挑剔、審判、定罪——對他人,也對自己。「點解又做唔好?」「我根本一無是處。」這些句子不是事實,是內在父母在發號施令。
3)成人自我(Adult)
面向當下與事實、能收集資訊、評估選項、為選擇負責的你。只有成人自我,學得進新知識,也改得了舊習慣。
關鍵不是「永遠做成人」,而是察覺自己何時滑到兒童/父母狀態,然後主動切回成人狀態。
如何切回成人狀態:三步自救法
1. 承擔:把「情緒按鍵」拿回來。不是否認外界影響,而是承認——最後按下情緒開關的人,是我。
2. 行動:給自己三個提問,打斷自我批判循環:
o 我能停止此刻的自我否定嗎?
o 我可以對自己好一點嗎(去做一件小而快樂的事)?
o 我是否願意開始練習愛自己?
3. 和解:看見並理解原生模式,不是縱容傷害,而是把過去的控制力交還自己。需要時可做「人生故事回放」:像旁觀者般重看事件、標記觸發點,學會新的回應。
「高情商」的底圖:人生坐標四格
兩條問題,決定你的底層世界觀:
· 我如何看自己?(我好/我不好)
· 我如何看他人?(你也好/你不好)
四個組合:
· 我好,你也好:健康互信,能合作也能設界線。
· 我好,你不好:高傲挑剔,關係易緊張。
· 我不好,你好:自卑討好,容易抑鬱與無力。
· 我不好,你也不好:犬儒疏離,對世界失望。
坐標不是一錘定音,而是可訓練的狀態。每日用小行動,把自己推向「我好,你也好」。
在香港的實用練習:把道理變成肌肉記憶
· 情緒打卡:每日兩次情緒溫度計(早上出門前、晚上睡前),各寫三行事實與感受。
· 觸發清單:列出三個最常「秒回兒童/父母」的場景(如被上司點名、家人催促),事先寫好成人自我回應句式:
o 例:「多謝提醒,這項目我需要 A、B 條件,XX 時交到你手。」
· 30 秒自我同在:情緒波動時,做 4-4-6 呼吸(吸 4 拍、停 4 拍、呼 6 拍)×3 組,再決定回應。
· 界線句:練習三句不內疚的拒絕:「呢件事我而家做唔到」、「我需要再睇清楚資源先答覆」、「我理解你嘅急,但我今晚要休息」。
· 關係修復:每週一次「無手機對話」15–20 分鐘,只談感受與需要,不談對錯與指責。
何時要找專業?
連續兩星期情緒溫度常低於 3、睡眠食慾明顯受影響、出現自傷意念或成癮行為,請盡快尋求精神科/臨床心理學家支援。求助是負責任的成人行為,而非軟弱。
總結
快不快樂,往往不是外在條件,而是你正活在甚麼自我狀態。當你學會用情緒溫度計覺察、識別並切換兒童/父母到成人、把人生坐標推向「我好,你也好」,你就能在香港式高壓裡,重建掌控感與連結感。
快樂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每日一點點的成人選擇。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F5nFWbem0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