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東西別再硬背了:世界級學者的高效讀書祕訣(港人實用版)
在香港,大家讀書做事講究「快、準、穩」,卻常把效率浪費在錯的方法上:一頁頁重看、螢光筆狂畫、臨急抱佛腳。頂尖學者其實有一套更省力、更長效的學習流程——用對大腦兩種模式,配合「取用式練習、組塊化、間隔重複、類比化、深睡重整」等技術,讓你學得更快、記得更久、用得更靈。
專注 × 發散:兩擋切換才是學習「變速箱」
· 專注模式:解題、寫作、備課等需要聚焦的任務,用來「把材料放進腦內」。
· 發散模式:散步、洗澡、上車程間放鬆時,腦內會在後台「重組連結」。
· 實踐:先用 25–50 分鐘專注啃核心概念,之後安排 5–15 分鐘「無目的」步行/家務;卡關時離開座位兜一圈,讓發散模式接手。臨考或截稿前越早開始,給大腦留出「發散回煉」時間,靈感與通透感才會出現。
組塊化:把「零散知識點」黏成可調用的積木
· 做法:把章節要點收斂成 3–5 個「概念組塊」(例如:定義→條件→步驟→例外→應用),每塊都配一個自創例子。
· 為何有效:遇題時,大腦不需從頭回想,而是直接呼叫整塊流程,反應更快、遷移更穩。
取用式練習(Retrieval Practice):讀一次,考十次
· 錯誤方式:反覆重讀+畫重點=「能力錯覺」。
· 正確方式:關書合上筆記,用腦袋把剛學的東西「取出」:自測問答、空白紙重寫框架、對同學口述。
· 港人速用:MTR 站與站之間當小測站——到達下一站前,說出剛學章節的三個關鍵詞與一個例子。
間隔重複:把短期記憶煉成長期記憶
· 節奏:今天學→1 天後複習→3 天後→7 天後→14 天後。
· 工具:用 Anki/記憶卡或日曆提醒;每次複習只花 10–15 分鐘,效果勝過一次性猛溫兩小時。
類比與雙重編碼:讓抽象變「可視、可感」
· 類比:用已知解釋未知,例如把「電流」想成「水流」、把「演算法」比作「廚房流程」。
· 雙重編碼:文字+圖像/流程圖/框架圖並用。自畫一張圖,比抄十頁更牢。
睡眠與微休息:記憶的「固化工廠」
· 規律睡眠讓白天形成的新連結在夜間加固;臨考前通頂,等於把剛塞進去的內容又洗走一半。
· 番茄節拍:50 分鐘深工+10 分鐘放鬆(拉筋、走動、閉眼),比無間斷硬撐更抗疲勞。
交錯練習(Interleaving):別一口氣只練同類題
· 做法:同一時段交錯不同但相近的題型(例如數學的幾何+代數+應用題混練)。
· 好處:訓練「選法」而非「做法」,考場遇陌生變體也能迅速歸類。
費曼輸出法:能教明白,才叫真正懂
· 步驟:拿白紙→寫下要教一個中學生的解釋→刪術語、補例子→找出卡點回書查,再重寫。
· 加分:把講解錄成 2 分鐘語音/短片,倒帶聽自己哪裡不清楚。
21 天學習流程(可直接套用)
1. 定題:每週只攻 1–2 個核心技能/章節,定可量化目標(如:能在 10 分鐘內寫出 XXX 模板)。
2. 分塊:把內容拆成 3–5 個組塊,列自創例子。
3. 日課表:
o 早上:50 分鐘專注讀+10 分鐘發散走動。
o 午後:取用式練習(空白紙重構/自測)。
o 晚上:10 分鐘間隔複習+畫一張圖或錄 1 分鐘口述。
4. 每週驗收:做一份混合題/小專案,必須在無筆記情況下完成,再用不同情境重做一次。
常見三大誤區,現在就換招
· 只看不練 → 改成「看 30 分鐘+練 20 分鐘+回想 5 分鐘」。
· 臨急抱佛腳 → 提前一週起跑,留給發散模式「冒泡」的時間。
· 全靠理解,不管記憶 → 配套間隔重複與小卡片,讓知識可被快速喚回。
港人場景化建議
· 通勤時間:用耳機聽自己錄的重點音頻;到站前口頭背出三個要點。
· 開會前 10 分鐘:畫一張一頁式「框架圖」;會後用費曼法向同事/自己再講一遍。
· 考前最後 48 小時:只做交錯練習+自測回想,晚上確保睡滿一個完整睡眠周期。
總結
高效學習不是更用力,而是更合腦:專注與發散交替、以取代重讀的「取用式練習」、用間隔重複把記憶固化,再靠類比與輸出把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技能。當你改用這套流程,讀書不再是硬背,而是把大腦調到最省力、最高效的運作模式——學得快、記得住、用得出。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uI7GgD0ZY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