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氣可以改變嗎?4種好運分類與實戰秘訣,讓你把握機遇、運氣爆表
人人都想走運,但多數人把希望寄託在「天降之福」。神經科學家詹姆斯・奧斯丁提出的四種運氣,把「好運」講清楚:有些純靠隨機,有些卻能靠你主動創造。懂分門別類,再配合正確做法,你的運氣其實可以訓練。
四種運氣是甚麼?
奧斯丁最初用來解釋科研中的運氣,卻同樣適用於事業、投資、人際甚至愛情。
· 第一種:盲目的隨機性——像抽獎、搶紅包、開盤抽中「好讀名」股票,來就來,完全不可控。
· 第二種:跑出來的機會——你越常出現於可能發生機會的地方(人脈圈、項目、舞台),機會越多。
· 第三種:有準備的頭腦——「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同一線索擺在眾人眼前,只有具備知識與框架的人看得出價值。
· 第四種:人設的吸引力——當你在某一領域形成稀缺且可信的專業與名聲,機會會主動找上門,成為「非你莫屬」。
第一種:盲目的隨機性——別把命運交給骰子
抽到好牌、買彩中獎,或名字順口的股票在首發日更吃香,都是隨機與心理偏好合力的結果。它最不可控、對人生幫助最小。能做的只有風險管理與資金控管,別把人生規劃押在運氣桌上。
第二種:跑出來的機會——行動密度決定機會密度
不逛商場,遇不到特價;不擴圈,難遇對的人。頂尖創作者與科學家看似「靈感多」,其實是用數量保證質量:試得多,才有機會中。所謂「站在風口」的前提,是你先走到風口。
第三種:有準備的頭腦——看見別人看不見的門
巴斯德說:「機會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弗萊明發現青黴素的關鍵,不只是偶然污染,而是他早有相關假設與反覆實驗的積累。知識有複利效應:學得越多,越能捕捉微小異常、把A與B連成C的創見。
第四種:人設的吸引力——讓機會反過來追你
當你的定位稀缺、清晰、可信,機會會主動上門:遺址出土會先找頂尖漢代學者,全球盛事會找最擅長的總導演。注意:最有吸引力的人設不是頭銜或資歷的「面面俱到」,而是難以替代的特殊性。
提升好運的4個秘訣(對應四種運氣)
1. 為隨機設限:用制度對抗運氣
設定資金/時間上限、風險—報酬規則與復盤機制,把第一種運氣的波動降到最低。
2. 提高「曝光率」:把自己放進可能性最大的位置
每周固定輸出、參與行業社群、主動合作、投遞方案——行動密度↑=機會密度↑。
3. 累積可複利的「框架知識」
以主線主題長期深耕(閱讀—實作—分享—教學循環),把資訊變成模型與清單,練就看見機會的眼睛。
4. 打造稀缺人設
聚焦一個細分賽道,把成果公開可查、建立口碑證據(案例集/數據/推薦),讓市場一想到某類問題就想到你。
香港場景的落地玩法
· 職涯:把「KPI好看」與「價值稀缺」拆開評估。選擇能放大你專長並可持續複利的任務,少做人人都能替代的工作。
· 創業/副業:先做**最小可行作品(MVP)**快速迭代,用第二種運氣跑量,再用第三種運氣精進模型。
· 人脈:維護5人核心互助圈+15人次核心圈;公開輸出讓弱連結知道你在做什麼,形成第四種運氣的「主動來電」。
· 投資/學習:固定週期復盤,記錄每次決策的假設—證據—結果,讓「運氣」變成可學的偏差校正。
一套可立即上手的「好運行動清單」
· 本週安排3次高密度接觸(活動、拜訪、路演或投稿)。
· 每天投入45分鐘深度學習+15分鐘輸出(筆記、貼文、短講),累積第三種運氣。
· 用一句話明確你的稀缺定位,在個人頁面/名片/簡介統一呈現。
· 建立機會入口(聯絡表單、合作說明、作品集連結),把第四種運氣的流量接住。
· 設置風險紅線(資金、時間、情緒),防止第一種運氣反噬。
總結
好運不是單一事件,而是行動×知識×定位的疊加產物:
· 第一種運氣,學會控風險;
· 第二種運氣,用行動去追;
· 第三種運氣,用積累去接;
· 第四種運氣,讓人設去吸。
別等天降錦鯉。把自己放到機會會出現的地方,持續累積能看見且接得住機會的能力,並打造一個「非你莫屬」的稀缺人設——運氣就會像被吸引一樣,主動走向你。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G1n2GbTIE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