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潛意識,人就無法生存——顛覆你對「看不見的大腦」的4個認知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萬物之靈」,每個選擇都經過精密計算;但行為科學與腦神經研究反覆提醒:真正做決定的,往往是你看不見的那塊——潛意識。從股票發行首日的「好讀名效應」、到你為何在球賽進球時本能擁抱隊友,答案多半藏在95%的潛意識處理裡。讀懂它,你會更包容別人,也更理解自己

一、潛意識遠比你想像強大:95%  5%

研究顯示,大腦只有約5%的處理量是有意識、理性分析,其餘約95%交給潛意識自動化運作。為什麼不是五五開?因為我們的感官每秒輸入龐大資訊,若全交給意識處理,能量消耗會把我們拖垮。
這也是「好讀名效應」的底層機制:名字念起來順口的股票在首發日更受追捧,不是交易員更感性,而是潛意識偏好「流暢、易處理」的訊號,讓我們對其產生好感與信任

二、你看到與相信的,常是腦補出來

視覺與理解並非忠實錄影。電影每秒24格畫面,你卻覺得連續流動;讀句子時即使漏字,大腦也會自動補齊。潛意識會把模糊、抖動、片段的輸入,整成一個「看似完整」的世界
這同樣解釋「可樂悖論」:盲測時不少人偏愛百事;但看到品牌時,又會說可口可樂更好喝。口感之外,品牌形象、記憶情境等潛意識線索,左右了我們的「理性判斷」

三、記憶不是硬碟,是「再建構

與朋友同遊,回來各自的記憶卻對不上?不是誰在說謊,而是意識只抓住你當時認為重要的5%,其餘細節由潛意識處理並在回想時重組。不同人「重要性排序」不同,於是就有了各自版本的真實。
理解這一點,我們會少一點爭辯,多一點體諒——你記得的是你的重點,他記得的是他的世界

四、社交與決策,被「石器時代的大腦」牽

從親密擁抱到梳理毛髮,身體接觸是靈長類維繫信任的古老程式,人類沿用至今。朋友圈的上限也非任意擴張——鄧巴數字」指出穩定社交關係約在150人左右,內圈5人最親密。
政治與商業更常觸發潛意識的「內群體/外群體」分類:我們自然傾向相信「我們」、提防「他們」。外貌與氣場等快速線索,也會在投票或招聘等重大場景裡影響選擇——就算我們自認非常理性

如何與潛意識和平共處:5個實用練

1. 決策前的「三張卡」:寫下【事實】、【解讀】、【行動】。把情緒性的解讀與可驗證的事實分離,讓意識有空間上線

2. 流暢性警報:當某提案、廣告或產品「看起來特別順」時,刻意多問一句:是不是只是包裝順眼?把好感與真相拆開

3. 社交「內外圈」盤點:列出你的5人核心、15人次核心與更外圈聯繫,把時間投向真正重要的人,減少注意力被演算法牽著走

4. 記憶對焦:與同事或伴侶對一件爭議事各自寫下「我看到/我聽到/我以為」,你會發現分歧多半在「我以為」。先對齊事實,再談立場

5. 身體作為捷徑:擁抱、握手、拍肩這些微接觸能快速提升安全感與互信,在團隊慶祝與衝突修復時特別有效(尊重界線與職場規範)

香港人最容易踩的三個潛意識陷

· KPI與頭銜崇拜:把「易衡量」誤當「真價值」。對照你的核心價值(家庭、健康、自由度、成長),看看時間與金錢是否匹配

· 從眾式升學/職涯:流暢的既定路徑不等於適合你。每次重大抉擇問三題:它是否放大了我的長處?是否增加了我的自由?是否貼近我想要的人生敘事

· 標籤化他者:意識到「我們/他們」是省能的舊程式,遇上群體對立的議題,刻意尋找對方的合理動機,讓談話回到事實與方案

沒有潛意識,人類活不下去;只靠潛意識,我們活不好。
看清那95%的自動化,善用5%的自覺,就能在高速與高壓的城市裡,既省能又清醒。從今天開始,給每個重要決定多30秒:把「順眼」與「正確」分開,讓意識牽著潛意識走——你會做出更少後悔、更多自由的選擇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dRCMNceeow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