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多葛的「控制二分法」:在不確定的世界,找回你的人生主導權

戰爭、經濟波動、職場壓力、親子與關係拉扯……在香港這座高速運轉的城市,我們無法左右的事太多。古希臘古羅馬的斯多葛哲學,給出一把直截了當的鑰匙:把注意力收回到「我能控制的事」,其餘學會放下。這不是逃避現實,而是重建內在秩序,讓你在風浪中保持定力與清醒

戰俘的覺悟:唯一可被奪不走的是你的心

海灣戰爭中,一位遭受酷刑的軍醫說:「他們幾乎控制了我生活中的一切,我唯一能控制的是我怎麼想。」這正是斯多葛精神的縮影:逆境不是否定你的人,而是邀請你修鍊心智,把生存目標縮到「撐過去」,把主導權收回內在

什麼可控、什麼不可控:兩個「區域」立刻分

斯多葛哲學家愛比克泰德開宗明義:有些事取決於你,有些不然

· 區域一(可控):你的判斷、信念、注意力、選擇、當下行為與態度

· 區域二(不可完全控):他人看法、名聲、天氣、政策、經濟、過去、將來、身體老化、職場決策等。
把精力投注在區域一,你會更平靜、更高效;把心力耗在區域二,只會換來焦慮與憤怒

兩個常見誤區:多數痛苦從這裡長

1. 想控制不可控:沉迷他人評價、試圖壓住市場/上司/伴侶的反應,失控感必然加劇

2. 不控制可控:放棄對思維與行為的責任,把情緒全推給外界,讓自己成為環境的人質。
轉向「我現在能做什麼」——調整敘事、更新策略、專注下一個可行動作,痛苦便有了出口

內在價值 vs 外在價值:把成就感綁在對的柱子

· 外在價值:他人認可、排名、升職、點讚數,受外界擺布

· 內在價值:是否盡責、是否踐行原則、是否成為更好的自己。
把評估錨點移到內在:就算結果未如理想,仍可問心無愧、持續成長;而專注外在,情緒將隨風飄搖

從創傷到復原:把「責任」與「過錯」切乾

童年與早年經歷或許不是你的錯,但如何理解它、如何選擇下一步是你的責任。當人明白「我能控制什麼」後,能力會被釋放:不是否認痛苦,而是為自己建立可操作的路徑

給香港讀者的實操指

1|三步辨位(當下就做

· 列出令你焦慮的事,逐一標註:可控 / 可影響 / 不可控

· 只對「可控」建行動清單;「可影響」擬溝通與備案;「不可控」直接接受,停止反芻

2|一句話自我校

· 事件想法情緒:先抓想法,再改敘事

· 例:地鐵延誤(事件)「我一定遲到被責備」(想法)焦躁(情緒)。改寫為:「我可提早通知並準備替代方案」(行動)

3|日常四個微習

· 晨問:今天三件我能100%控制的事是什麼

· 午檢:我是否又在管他人的想法?停!回到行動

· 晚省:做對/可改進各一項,不評判只歸檔

· 負面想像(預演):短暫想像最糟情景,預先設計應對;真正發生時更鎮定

4|職場與關係的對應模

· 上司否決:不可控=最終決策;可控=補數據、換呈現、爭取下次時機

· 同事閒言:不可控=他人評價;可控=我的專業輸出與邊界感

· 親密關係:不可控=對方感受與選擇;可控=我的表達品質、自我照顧與底線

· 市場震盪:不可控=走勢;可控=倉位、風險限額、紀律執行

面向長遠的心智肌力:穩住,才能

· 專注力訓練:番茄鐘+單任務,減少無謂切換

· 身體作息:睡眠與運動是情緒穩定器,先顧住

· 有界社交媒體:定時定量,避免被「他人生活」牽走你的生活

· 價值清單:寫下5條你願意堅守的原則(如誠信、負責、專業、善意、簡樸),每週檢視一次行為是否對齊

名句當錨:分辨與行

「請賜我寧靜,接納我無法改變的;
請賜我勇氣,改變我可以改變的;
請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
把這段話放在手機鎖屏或辦公桌,當日常的「心智刹車」

斯多葛不是教你忍耐一切,而是教你把武器握在手裡:分清可控與不可控,把注意力押注在行動與品格。當評價系統遷回內在,你就不再被世界牽著走。在香港這樣快速且多變的環境,學會控制二分法,你會更冷靜、更高效,也更自由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CO2ySwYIVc

Youtube專欄:天天讀書會 DailyReading

 

返回網誌